在整体汽车市场增速放缓的情况下,积极而又谋求跨越式发展的技术创新,才是真正能征服消费市场的一步好棋。而关键在于从何方落子……
图:科技创新是新势力胜出的关键。
■本报记者 吴博峰 文/摄
“智能网联汽车是把车辆和多种自动化技术融为一体后形成的一个全新品类,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10月24日,清华大学与小鹏汽车联合举办的“1024小鹏汽车智能技术分享日”现场,清华大学车辆学院教授李克强表示,技术对于汽车产业而言,永远是摆在首位的,只有在技术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才能在此基础上谈及其他商业模式。
10月24日,是程序员日。在这一天,互联网出身的小鹏汽车选择在清华大学与广大师生一道,分享着自己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道路上前行的感悟。
2017年以来,大量互联网公司进军汽车市场,汽车行业所保持的传统惯性被彻底打破。年轻消费者偏爱的智能网联化功能正是出身于互联网公司的新势力车企擅长领域。由此,新势力车企受到消费者更多关注。
在李克强看来,“科技”不应该飘在空中,而是能够真正实现且被消费者们喜爱的技术,对于新势力车企至关重要。
近年来,各种高科技的应用使汽车进化为聪明的移动载体。比如主动安全、车载互联、自动驾驶等很多功能陆续应用到车辆之上。而真正的智能汽车不仅仅是将这些功能的简单堆砌,需要做到全场景的人工智能。
小鹏汽车副总裁纪宇将智能汽车划分为三代。第一代智能汽车核心解决的是汽车的网联化问题;第二代是手机化,解决的是如何为车上增加更多的应用;第三代是整个汽车的智能化,即全场景智能。
纪宇表示,希望“汽车像人一样地思考,就好象我们有了一个私人助理,它可以帮我们做很多事情,让开车这件事情不再是一个辛苦的劳动”。
要让汽车像人一样思考,在纪宇看来,需要解决三个问题。首先是能够学习、能够越来越聪明。而汽车要变聪明就要解决大数据、深度学习能力和OTA整车升级能力三个问题。其次是汽车要学会开车,能够自己泊车,帮我们去驾驶,把自动驾驶技术做好。最后是汽车能看到周边环境、能看见用户。“它一看我,就知道我是谁,甚至跟我眼神交流,知道我想干什么”。
“任何一个技术要做到量产,都有非常大的挑战。”小鹏汽车副总裁吴新宙表示,不仅要控制好成本,还要保证传感器、处理器在功能上有足够鲁棒性(控制系统的关键指标,讲究稳定和品质),不会有太多用户的抱怨。同时还要做到强安全。而中国复杂和特殊的道路环境,也是自动驾驶本土化发展的一大挑战。
他认为,完成自动驾驶的本土化,要适应中国本土化的路况、本土化的驾驶习惯。让消费者用起来舒服,跟用户的交互界面也非常好用。高场景覆盖率,不能只是在高速上没有人的时候开得爽,也需要符合中国用户习惯,在各种场景下有比较好的覆盖率。
诚然,中国的道路情况极为特殊,电瓶车、共享单车、小三轮等各种各样代步工具都在路上行驶,车辆行驶的效率非常低,而这也是众多国外自动驾驶方案在国内落地多少有些“水土不服”的原因之一。小鹏汽车在研发之初,就针对中国本土化特征的道路环境、国内驾驶员习惯及复杂的交通环境进行了研究。
自动泊车技术在国内市场有着大量实际需求。数据显示,这个功能在小鹏G3用户中使用率达到70.4%,月使用3.2万次,从侧面印证了自动泊车功能的受欢迎程度。据记者了解,搭载XmartOS1.6版本软件的小鹏G3自动泊车的平均用时是30秒,对比旧版本效率提升了24%,场景覆盖率也提升至80%。
为进一步强化消费者使用自动驾驶功能体验,小鹏汽车研发了AI视觉解决方案。其AI智能视觉系统会进行车内智能座舱和车外环境感知的功能落地,与驾驶员、乘客及车内外环境形成闭环交互。
如今智能化成为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而自动驾驶、AI交互、整车OTA、数据运营四项能力,是决定智能汽车是否能随着用户需求进化,不断迭代的前提。
纪宇认为,必须要软件和硬件结合。硬件是基础,软件是新的驱动力,两者结合好,才能真正把这件事情做好。“有别于传统汽车的硬件驱动,我们通过快速迭代、大数据和AI引擎把软件的驱动加进去,把这件事情做好。”
毕竟造车不同于写代码,如何让新技术一步步落地,应用到最新车型上,让更多消费者能享受到这种科技成果,或许才是造车新势力胜出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