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理财观察
对炒作骗局要打早打小
作者:聂国春


  曾在朋友圈内晒出10亿元存款照片的鞋商“殷十亿”因涉嫌诈骗罪,日前被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警方刑拘。警方侦查发现,殷某伪造十亿元存款,短短半年就圈钱600万元。
  不过,仅仅依靠在朋友圈伪造存款,显然不可能有那么多人受骗。真正让这些人成为被割的“韭菜”的,是近年来疯狂的炒鞋圈。当球鞋脱离了“穿”的功能,就变成了一个资本游戏,成为了一个赌场。
  有个段子非常好地描绘了如今的炒作文化——“70后炒房,80后炒股,90后炒币,95后炒鞋,00后炒盲盒”。事实上,太阳底下无新事,炒鞋,炒币、炒盲盒等各类新奇的炒作标的,与17世纪荷兰人炒作郁金香并无二致。
  从1634年开始,荷兰陷入了炒作郁金香的狂潮中。炒作的大致路径是:开始参与热炒郁金香的人都赚了大钱,随后参与炒作的人发现郁金香越来越稀缺,价格越来越高,最后那些原本理性观望的人经不住发财的诱惑,炒作郁金香于是成为全民狂欢。1635至1636年,荷兰郁金香合同价格的上涨幅度是5900%。由此,荷兰还发明创造了各种投机工具,比如期货、期权、杠杆、做多、做空等。然而,随着1637年郁金香的崩盘,无数梦想发财的荷兰人瞬间倾家荡产,强盛的荷兰也迅速衰落。
  从这个路径可以看出,炒作骗局有一个典型的套路:一般会先制造出一个商品的稀缺性,当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场击鼓传花的游戏后,各类金融衍生工具也被加入进来。一旦被炒大的泡沫破裂,风险就会真正降临到每个炒作者身上。
  各类虚拟货币的炒作就是如此。在四处宣扬比特币的数量恒定,人为制造出稀缺性后,各类骗子就开始设局。随着加入的人越来越多,传销币、山寨币与各种奇葩项目层出不穷,甚至MLGB(马勒戈币)这样的产品也能上市圈钱。同时,与虚拟货币相关的炒作手段,如ICO、IFO、IEO、IMO和STO等,花样不断翻新。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炒作骗局还往往利用国家政策来扯虎皮拉大旗。央行上海总部表示,近日在区块链技术推广宣传过程中,虚拟货币炒作有抬头迹象。为进一步加大防控力度,上海市金融稳定联席会议办公室、央行上海总部联合上海市区两级相关部门,对上海地区虚拟货币相关活动开展专项整治,一经发现立即处置,打早打小,防患于未然。
  从发布风险警示到打早打小,这样的转变值得点赞。其实,各种各样的炒作就是一个个庞氏骗局,它不仅会给参与人带来财产损失,也容易带来系统性风险,监管部门必须主动介入监管,让炒作骗局无处可藏。
(聂国春)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3 版:理财】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对炒作骗局要打早打小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