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部门质量监督工作力促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任震宇
2019年,市场监管总局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司坚持一手抓安全,当好产品质量安全底线的守护者;一手抓改革,当好“放管服”改革的先行者,通过严格的监管,提升产品质量,让消费环境更安全放心。
建章立制 夯实抽检基础
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打造让消费者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也越来越重要。在此背景下,市场监管总局质量监督司不断夯实法治基础,以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为切入点,着力从制度和工作层面完善监督抽查制度建设,加强监督抽查工作。
法律法规是开展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依据和基础。为了适应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的形势需要,2019年,市场监管总局着力推进《产品质量法》修订,出台了新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管理暂行办法》,即将在2020年1月1日实施。
新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管理暂行办法》通过整合生产流通领域监督抽查、线上线下监督抽查,固化抽检分离、公开招标遴选技术机构、“双随机”嵌入业务信息化系统、视频监控抽样全过程等改革举措,实现监管理念和工作机制的规范统一,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监督抽查的有机统一,促进监管职能的深度融合。单独用一个章节来明确电子商务新技术新业态中的抽样要求,提出了购买样品、复检机构与初检机构不得为同一机构、监督抽查实施细则应当在抽样前向社会公开等要求,充分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
在工作举措上,以提升监督抽查效能为目标,创新推出四项改革举措:一是推行“抽检分离”,将抽样工作和检验工作分别交由两个不同单位来实施,打破原有同一家检验机构既抽样又检验的模式;二是推行技术机构公开招标,改变以往直接选定检验机构的方式,通过公开招标向社会购买检验机构技术服务;三是推行“双随机”深度嵌入业务信息化系统,建立承检机构库、生产企业名录库,在e-CQS中通过“双随机”系统随机选取、匹配拟抽查企业和承检机构;四是推行抽样全程可视化视频监控,推进建立融合视频监控、对讲交流、数据处理的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对抽样工作的集中管理、统一指挥、远程监控。
质量监督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下一步,将严格按照新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管理暂行办法》和当前工作要求,推进各项工作落实,促进公正监管、科学监管、智慧监管。
专项整治 守护儿童安全
市场监管总局高度重视儿童和学生用品安全,2019年专门围绕儿童和学生用品开展了专项整治。
2019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印发《2019年儿童和学生用品安全守护行动工作方案》,聚焦老百姓反映问题强烈、社会舆论高度关注的玩具、文具、校服、校园跑道原材料等4类产品,对生产领域、校园周边商超等经营领域、电子商务领域开展为期8个月的专项治理。
《方案》印发后,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迅速行动,对儿童和学生用品质量安全加大监管力度。
首先是统一生产流通监管,双向发力。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充分发挥机构改革的整合优势,从生产、流通两端入手、共同发力。一方面,加强生产企业的排查和检查。利用行业协会、技术机构、互联网平台等收集4类重点产品生产企业信息,并对10587家生产企业开展监督检查。对生产领域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生产企业采取召回或市场下架等措施,已督促召回缺陷玩具、文具产品123万件。另一方面,加强流通领域的监督检查。以校园周边商超、批发市场等经营场所为重点,开展市场监督检查。已检查各类经营主体20余万家,查处假冒伪劣产品9129批。同时,聚焦“小黄鸭”等塑胶玩具,督促电子商务平台开展自查自清,已下架17.3万件问题产品。对流通领域发现的质量安全问题,积极反馈给生产企业所在地的市场监管部门,加强源头治理。
其次是整合职能手段,协同发力。综合运用标准、认证、抽查、监测、执法、行政约谈等各种职能手段,加强儿童和学生用品质量安全监管。共部署开展玩具、文具、校服3类产品质量监督抽查1.8万多批次,已检出不合格产品1297批次;部署开展玩具、文具2类产品风险监测3634批次,已发现存在风险隐患的产品182批次。不断强化儿童和学生用品质量安全违法案件的执法查处力度,已立案3915件。同时,对部分抽查不合格的3C获证产品,进行撤销、注销认证证书的处理,已撤销3C认证证书1452张。对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的行业、企业累计开展行政指导和行政约谈4820次,有效引导和督促企业落实好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最后是凝聚社会力量,综合发力。推动中国文教体育用品协会和中国制笔协会发起行业自律《倡议书》,300多家文具行业骨干企业签署并作出承诺。依托技术机构,建立玩具、文具、校服等6类儿童和学生用品风险监测站,已累计收集质量安全风险信息2.9万条。开展“走进实验室”“校园质量课堂”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1.2万多场,带动消费者一起关心质量、监督质量。各媒体进行了广泛报道。
质量监督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开展守护行动,儿童和学生用品质量安全总体状况显现“四降一升”趋势。下一步将继续加大守护行动力度,继续打击销售“三无”产品、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行为,不断筑牢儿童和学生用品质量安全保障线。
重点监管 促“三个放心”
消费品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其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质量监督司将关系民生的消费品作为监管重点,让消费者用得放心,穿得放心,吃得放心。
围绕“用得放心”,加强重点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当前,我国消费品质量安全形势总体平稳,从目前发布的97类消费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数据看,消费品整体合格率是89.7%,较去年提升了0.4个百分点。特别是旅行箱包、电磁灶、皮鞋、儿童家具等18类消费品,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比去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以上。
除整体合格率的提升外,一些可能影响人民群众健康财产安全的主要性能指标也得到明显提高。比如,电磁灶等家用电器,过去经常会因端子骚扰电压、电磁辐射骚扰不合格给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带来安全隐患。最近5年市场监管部门连续对电磁灶产品开展国家监督抽查,并从2015年开始增加电磁兼容项目检验,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产品开发阶段考虑到电磁兼容标准的要求,产品质量逐步提升,端子骚扰电压项目的合格率已从2017年的61.1%提升到今年的85.0%,电磁辐射骚扰项目的合格率已从2017年的66.7%提升到今年的83.3%。又比如旅行箱包这种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必备产品,消费者过去经常会因振荡冲击性能不合格转而购买国外进口箱包产品,近几年加大对旅行箱包等生活必需品的监管力度,从国家监督抽查情况看,振荡冲击性能项目合格率已从2017年的67.5%提升到今年的88.5%。
围绕“穿得放心”,加强棉花等纤维质量监管。市场监管部门加强棉花等纤维质量公证检验监督,今年累计出动7573人次,监督检查收购、加工企业1734家,责令113家存在质量问题的棉花加工企业进行整改。2019年监督抽查结果显示,下游纤维制品总体质量状况稳定,稳中有升。2019年全国各地方市场监管部门共开展学生服产品监督抽查1580批次,平均合格率为91.1%,相比2018年提升了5.1个百分点。
围绕“吃得放心”,加强食品相关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市场监管总局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聚焦风险较高的食品相关产品,指导全国开展生产企业监督检查,全国共检查企业10289家,发现问题企业1975家,查处企业256家。组织对食品包装用纸和纸板材料、食品用纸容器等23种产品、110个监测项目进行产品风险监测,采样6140批次。
质量监督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把在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中发现的合格率较低的产品,如家用不锈钢水槽、电动自行车、行车记录仪等产品列入2020年重点工业产品监管目录,加大监督抽查和监管力度,以强有力的监管倒逼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