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乾元
又是一年……
记得1999年年底此时,为了迎接新千年到来,本报编辑部正在赶制特刊。其中一篇关于IT未来的文章标题引发了争议:“把电脑穿在身上”成为争论焦点。理智的束缚与想象的局限,一时让人们还无法认同这样不着边际的妄想。
当年犹如童年,不仅科技依然行走在路上,还没有插上飞行的翅膀,绝大多数的人也还没有认识到科技身上、尤其是互联网中蕴藏的各种可能与潜在的巨大能量。
转眼间,新千年已经过去了1/5个世纪,今天我们身边的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互联网+带来的万物互联已初露端倪;人工智能给生活带来的改变就在眼前;新消费形式在大数据的作用下,正由线下向线上线下融合延展。
但这些还算不了什么,VR虚拟现实 (VirtualReality)与AR(Aug-mentedReality)增强现实技术的深入应用已经告诉我们,至少在明天,科技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可以预料却又无法真正预料的改变。天涯可以咫尺,梦幻可成现实。当虚拟世界套在现实世界的场景里互动交织,当每一天的生活演变为一段一段如假还真的故事,面对一切需求,我们会迎来无限机会,尽可如心行止。
看上去,未来已近。
5G的脚步已在楼梯口响起,它已成为未来一切想象的坚实基础。或许在短时间内,5G其实似近还远,对基站密度的苛刻要求,对应用资费的接纳程度,都让5G距离真正走入消费领域路途还远。但是,低时延所带来的改变,才是实现万物互联的起点。
事实上,未来还远。
或许,今天我们已经准备好了远航的风帆,或许,我们也设计好了远行的终点。但是,茫茫大海,千帆竞渡,百舸争流,我们还缺乏一整套交互的准则,行为的规范。面对漂浮在时空中的无限数据单元,谁该拿来用,拿来怎么用,用来干什么,都还是存在争议的焦点。即便消费者享受着数据精准推算的便利,但并不意味着消费者必须放弃自身隐私应有的权益。在每一条宽宽窄窄的航道上,我们确定我们所需要的,一定也必须是和谐、有序。
行舟过半,更加需要注意的是前途风险。
岁月的嬗变带给我们的是更加成熟与深刻的思考。房住不炒,不仅对于更多未来的主人翁而言是一个重大利好,对于今天的整体格局,也是稳定一切的一块重要基石。但这并非是对发展的限制,当城乡发展确立了全新模式,当人才流动形成全新机制,一个行业的发展就不会陷入停滞。关于这一点,市场的积极回应,就是良好的证明。
岁月的流逝难免给我们带来一定负担。当人口老龄化摆在我们面前,需要我们拿出的是足够的耐心与细心,做出妥善的计划与方案。从公共管理角度而言,这是一份应尽的责任与担当;从社会到个人的角度而言,这是一份必须的义务与传承。唯其如此,我们前行的巨轮才不致搁浅。
前行路上,我们一定会面对诸多艰难的选择。面对困顿与坎坷,是踟蹰畏缩,还是坚定前行,力量一定来源于我们的信心与信念。当然,更需要源自科学的认知与判断。
犹如自动驾驶,最大的疑问与最大的意义可能是同一个关键点,人的双手,为什么要离开方向盘?其实,解答这个问题需要思考的是,没有学会制造工具,早期智能生物能否踏上文明起点?没有发明蒸汽机,生产力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没有人工智能帮助甚至代替我们思考,人类能否实现解放自我的转变?
今夜24点钟声响过,我们就将与21世纪的10年代告别。十年犹如一个世纪,不断的发现与创造,给原本波澜不惊的日子不断地制造着惊喜,让每一天的醒来都兴奋不已;十年也只如一瞬,让过往的一切可能都难以留下记忆。正因为此,我们才须回首过往,盘点过去。它的意义不在于追忆与眷恋,感喟过往,更多的目的在于让未来能够行稳且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