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房地产行业增速放缓,房企盈利空间再被压缩。为谋求新的利润增长点,自2013年起,品牌房企开始多元化布局,“去地产化”口号不时响起。那么,房企多元化之路走得究竟如何?
多元化赛道拥挤
据不完全统计,2019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500强榜单中排名在前30位的房地产企业都在进行多元化布局。目前头部房企中,以纯地产开发定位的企业已经越来越少。长租公寓、文旅融合、教育、现代农业、机器人、大健康、新能源汽车……一时间,房企多元化布局呈现出“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美好前景。
2019年,碧桂园董事局主席杨国强将集团重新定位为“全世界创造美好生活的高科技综合性企业”,并明确地产、机器人、农业三个发展重点。
恒大将新赛道锁定在文旅、健康、新能源汽车领域。
万科则于2014年正式开启转型之路,发力物业服务、长租公寓、商业开发、物流仓储及产业园项目等。“对于房地产行业的龙头企业来说,如果能抓住转型的机会,新天地将比原来更加广阔。”万科相关负责人曾如此表示。
尽管在多元化进程的尝试中包罗万象,但多数房企选择的仍是商业地产、产业地产、文旅地产、养老地产等“地产+”方向的多元化业务。
以文旅地产为例,统计数据显示,在百强房企中,已有50多家布局文旅地产,有近十家成立了专门的文旅公司(或集团),其中不乏恒大、碧桂园、融创、保利等地产巨头。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商业文化旅游地产委员会秘书长蔡云表示,房地产企业通常具有强大的资金基础及经验积累,同时,规模性开发时代造就了房企的城市运营能力,而文旅地产则是开发商成为城市运营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物业企业受政策波动影响很小,收入来源相对稳定,其潜在价值正在逐渐被认知。从2014年到2017年,每年几乎只有1-2家物业公司上市。而2018年节奏突然加快,2018年下半年至今,已有近20家物业公司在港股成功上市,并且净利润大都持续增长。
紧跟政策红利
在行业销量见顶和“房住不炒”政策基调下,房企仅靠土地、人口、城市红利实现扩张的时光一去不返。根据乐居财经统计,2019年前三季度,A股上市房企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5.36%,较上年同期下滑约0.17个百分点,这也让一些房地产企业越来越焦虑。
对于头部房企而言,在年销售额达到上千亿元的规模后,如何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因此,除了地产开发主业之外,他们纷纷尝试做一些其他产业的创新。
从部分房地产企业的实际行动来看,所谓的多元化也是紧跟政策红利。以房企“产业+地产”布局为例,随着近些年双创、十三五、大湾区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政策出台,产业地产作为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载体,得到国家和地方的支持与市场资本的追逐,一些房地产企业、制造业企业、金融资本企业、电商等纷纷涉足产业地产领域。
房企以此布局,能够更容易地拿到土地。目前土地出让中纯住宅用地已经很少,大部分都是综合用地,房企采用多元化策略做开发,不但能够利用政策红利降低跨界风险,而且也有助于其在未来产业地产格局中占得一席之位。
利润效果仍待观察
事实上,尽管房企的多元化布局已成发展趋势,但这条路并非一帆风顺,带来的利润效果也不是立竿见影。
从目前已公布2019年三季报的房企情况来看,绝大数房企的业绩仍来源于房地产主业,非房地产业务都鲜有挑大梁者。而早年那批转型试水者,仍在盈利边缘挣扎。
总体来看,只有物业管理领域给房企带来的业绩贡献在不断增加。像长租公寓、特色小镇、共享办公等业务的布局,目前仍处在摸索阶段。而部分房企进军的一些全新领域,如新能源、教育、医疗等,更是未知之数。
正如恒大董事局主席许家印在谈及公司涉足的新能源汽车时所言:“我们造车要技术没技术,要团队没团队,是一穷二白一无所有。”而万科董事局主席郁亮也大呼“多元化之路十年都不够”。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从开发商到运营商的角色转变,是很多房企转型过程中的必经阶段。这要求企业有战略规划、人才储备、资金投入、项目累积等,并非一蹴而就。
业内人士指出,虽然前路艰难,但在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关键期,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窗口期,每个企业都要面临凤凰涅槃式的考验。中国房企在创造大量财富后,应该努力通过多元化业务探索,寻求新的突破。 (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