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燕明
1月3日,在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2019年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上,权威专家对2019年健康热词进行了科学解读。
减盐、减油、减糖
2019年7月,《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发布,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发布《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其中,实施合理膳食行动任务中,明确了减盐、减油、减糖的实施措施及目标,重点鼓励包括食品产业、企事业集体食堂、家庭在内的全社会参与。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表示,我国居民膳食一定程序上存在高盐、高油、高糖的问题。“三减”行动的目的是减少膳食中盐、油、糖的摄入量,也是合理膳食的一部分。食品工业和餐饮业应根据消费者健康需求,加快营养转型升级,主动采取措施控制食品中盐、油、糖含量。这需要增加科技投入,夯实科学基础,解决“三减”可能带来的产品风味变化、保质期缩短等问题,创新研发新食品,以科技来引领健康转型。此外,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存在的膳食营养问题不尽相同,营养科普教育要有针对性,体现差异化,营养干预精准化。
人造肉
近年来,植物蛋白肉产品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多家公司已开发出植物蛋白肉制品,国内外细胞培养肉的研发技术也快速提升。
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院长王守伟表示,人造肉是非自然生产、有类似肉品口感食品的代名词,通常分为植物蛋白肉和细胞培育肉两大类,具有极大的商业化潜力。
他认为,应加大人造肉创新发展过程中的科技投入,解决尚存的科学技术问题;不断完善法规、标准,促进人造肉产业市场化发展;积极开展公众科普,引导消费者正确认识、理性消费人造肉。
益生菌
2019年5月,中国食品科技学会发布《益生菌的科学共识(2019年版)》,对益生菌行业科学发展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
亚洲乳酸菌学会联盟副主席、中国食品科技学会益生菌分会副理事长、浙江大学教授何国庆表示,益生菌的核心特征是足够数量、活菌状态和有益健康功能,健康功能应建立在临床试验评价和循证医学证据基础上。
他强调,目前,我国市场上销售益生菌产品的安全性已得到权威机构认可。益生菌功效的发挥具有菌株和人群特异性,产业化应用需要科学验证。应不断完善益生菌及其产品的法规、标准体系,鼓励行业创新发展,引导消费者科学合理消费益生菌产品。
特医食品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出现,有效解决了一些特殊症状病人的营养摄入问题。然而,2019年5月,一则《固体饮料冒充特医奶粉潜入医院商店》的消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技学会益生菌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任发政表示,固体饮料等普通食品未取得特医食品注册资质,却宣称且冒充特医食品、暗示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属于虚假宣传。
任发政认为,近几年,特医食品的概念逐渐为人们所熟悉,未来特医食品有着广阔发展空间,但市场有待规范发展,需要正本清源,避免鱼目混珠。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特医食品具有特殊性,并非适用于任何人,且不同特殊人群的需求不同。应加强特医食品科普宣传,让消费者了解其特殊性,并遵医嘱食用。
食育
2019年以来,“食育”话题被更多人关注,但是,我国食育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待形成科学共识。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技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表示,食育是传授食品科学知识、传播饮食文化、使公众养成健康饮食观念和行为的教育。它是提升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是综合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最终达到科学认知、合理膳食、品鉴知礼、传承文化的教育目的。
他强调,食育需要做好顶层设计与规划,其中立法是根本。2005年,日本颁布了《食育基本法》,是世界上规定国民饮食行为的第一部法律。日本在政府主导下开展了全国范围的食育推进计划,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