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规范消毒,警惕火灾隐患
作者:庞建新
图片


      疫情期间,医院的味道仿佛是安全的味道,放心的味道。然而,酒精、消毒剂消毒不当造成的误伤事件近日偶有发生,消费者不可忽视。
  据《钱江晚报》报道,2月 8日中午,浙江杭州市民小张对头、面、颈、四肢以及衣物表面进行酒精消毒的过程中,因为天冷站在大功率电暖气旁擦拭,结果酒精在电暖气的作用下遇热挥发,引燃衣物,小张头面颈、四肢、呼吸道等多处被火焰烧伤,判断为15%的Ⅱ-Ⅲ度烧伤。医生表示这是酒精没有完全挥发遇高温导致的。“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染病流行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不宜过度,要按照规范来做,并且要注意潜在的风险。”中国疾控中心专家公开表示。
  海南省消防救援总队高级工程师、中国消防协会火灾原因调查专业委员会委员、海南省火灾事故调查专家组专家、海南省安全生产专家库专家赵术学表示,酒精学名乙醇,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色透明且易挥发的易燃液体,可与水互溶而具有不同浓度,浓度越高火灾危险性越大。有资料显示,酒精的闪点比较低,为13℃,闪点是指可燃性液体挥发出的蒸汽与空气混合并达到一定浓度后遇火源达到燃烧、爆炸的最低温度。酒精的闪点温度低于通常的室温,所以,一旦泄露,遇到合适火源时极易发生燃烧或爆炸。
  与其他液体燃烧一样,酒精的燃烧实质上是其液体表面挥发出来的气体的燃烧,而非液体本身在燃烧。因此,酒精浓度越高、雾化状态越大、环境温度越高,其挥发性也就越强,起火或爆炸的危险性也就越大。
  爆炸与燃烧的区别在于单位时间内的化学反应速度更快、释放的能量更大、破坏力更强。通常情况下,酒精爆炸的原因主要是一定量的酒精液体表面暴露,酒精挥发成气体并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并积聚在相对密闭的空间内,当混合浓度在爆炸极限范围内时遇到合适的点火源发生的。
  尽管当前疫情形势比较紧张,务必切记科学消毒。为此,中国疾控中心发布如下使用事项:
  1.消毒使用时,建议以小量擦拭目标物体表面为主,不宜对房间物品或空间作大面积喷洒。
  2.使用时不要靠近、接触热源和明火,更不能带火擦拭灶台或附近的油烟机等。
  3.给电器表面消毒时,应先关闭电源,待电器冷却后再进行擦拭。
  4.每次取用应适量、小量,注意不要洒出,并应立即将容器盖好盖子,防止开敞挥发。
  5.使用过的纸巾、毛巾等沾了酒精的清洁工具,应及时用清水冲洗,防止残留酒精继续挥发且遇到明火。
  6.擦拭物品表面后,尤其是酒精使用量较大、使用点位较多,甚至是进行了空间喷洒后,应在一定时间内保持通风并禁绝火源。
  7.不建议在穿着的衣服上直接喷洒酒精。一旦喷洒,绝对禁止接近明火,如点火吸烟或到厨房开火用灶等。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4 版:抗击疫情·特别关注】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规范消毒,警惕火灾隐患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