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扰乱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不少人停下了外出消费的脚步。与此同时,既可以满足居民生活所需又能降低人员聚集带来风险的网购愈加火热。医疗保健产品、粮油蔬果等食品、个性化定制商品,甚至餐饮企业推出的“速食菜”都成为近期网购的主打产品。
网络购物备受青睐
相关数据显示,在这个特殊时期,消费者网购的商品主要包括四类:一是生活必需品,如柴米油盐等;二是防范疫情的重要产品,如口罩、护目镜、酒精、消毒液等;三是日用品及生鲜类产品,如电磁炉、方便火锅、蔬菜水果等;四是反映消费者自身特色的产品,如服装、护肤品、美妆产品等。
电商平台销售火热的同时,线下商超“触网”的速度也在加快。笔者身边就不乏这样的案例:一家百货商店品牌服饰柜台的柜员从2月3日开始将柜台商品搬到了微信朋友圈,每天将折扣产品、限时秒杀分享在微信朋友圈。该柜员告诉笔者,因为折扣力度较大,最近几天不少消费者都通过微信找她购买服饰,“线下业绩比百货公司柜台要好一些”。
此外,疫情肆虐之时,闭门不出的人们无比想念各种美食,多家餐饮企业却不堪忍受亏损压力,部分企业门店暂停营业,面临储备物资消化难、成本压力巨大等问题。在此背景下,疫情触发了一种新的合作方式——既能满足消费者对速食商品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又能帮助餐饮行业抵御生存困境。京东发布“共同战疫”倡议书,邀请餐饮企业加入“餐饮零售发展联盟”,将餐饮企业堂食的菜品在保证健康、口味的前提下做成“速食”商品,通过电商等渠道销往全国市场。目前,海底捞、小南国、西贝等除了做外卖,还推出了速食菜。通过京东生鲜下单,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把这些品牌餐饮店的“大厨”请到家。
电商发挥独特作用
正是关注到了电商对防疫、保供的重要作用,商务部近期主动动员国内11家主要电商企业在保障市场供应上积极发挥三方面作用:
一是积极增加供给。多家电商企业,如京东、物美、顺丰等利用全球供应链资源,对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等一些紧缺物资进行了跨境采购,同时也加强与上游供应商的合作,推动生产企业紧急复工,增加物资供给。很多紧缺物资,消费者是通过网购买到的。
二是畅通配送渠道。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进一步加强,很多快递小哥奋战在电商保供的第一线。线上不打烊,线下及时配送,特别是生鲜产品,一批生鲜电商企业发挥了前置仓、实体店到家等特色,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
三是保障消费安全。为了确保配送环节的安全,多家电商推出了“不接触配送”服务新模式,顾客与配送员约定好,把商品送到某个位置,实现无接触送货,减少传染风险。当前这种模式已从湖北向全国推广普及。
(毕若林 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