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谢谢你们这些大眼睛姑娘”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医护人员抗疫救治工作纪实
作者:孙燕明
图片
图片


    图一: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的医生为患者诊断病情。
图二:医护人员一起研究治疗方案。
■本报记者 孙燕明
  危急,万分危急!被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危在旦夕!
  连日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以下简称佑安医院)医务人员紧急行动,以全力投入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
缓解恐惧增强患者战胜疾病信心
  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主任医师梁连春从事传染病及其危重症救治工作已有30年,经历过SARS、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禽流感、手足口病、炭疽、鼠疫等疾病的救治与防控工作,此次负责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和ICU病房的诊疗工作。
  从1月21日开始,佑安医院收治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至今已有20多天。梁连春最忙时要负责三个病区、一个ICU病房及发热门诊筛查与收治工作,共有60名新冠肺炎患者,每天只能休息四五个小时。
  梁连春表示,2003年SARS暴发时期,我们先后两次到抗击SARS疫情一线工作,在SARS甄别、危重症救治、隔离消毒、个人防护工作中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也有惨痛的教训,对于以后防控突发、新发传染病工作有很大帮助。此次疫情暴发后,我们在技术、物质、心理等方面,都有充足准备。
  和SARS相比,新冠肺炎致病严重程度略低,但其传染性波及的人群范围更广泛。梁连春表示,“由于人们对新发传染病不了解,才会感到恐慌。如果对一种新疾病的病原体、传播渠道、临床表现及治疗逐步了解了,就会找到防控的有效方法。”
  此次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基本上都是老年人,很多老年人患有心脏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脑梗塞后遗症等疾病,最大风险就是并发症。
  有一位87岁的老人,保姆从武汉来到北京,把老人和侄子、侄女都感染了。老人发病第3天时,出现高热症状,CT检查提示双肺多发炎症,但未住院,而是居家隔离治疗。发病第6天时,老人的病情明显加重,出现昏迷、双肺弥漫性炎症、呼吸衰竭,才被送到佑安医院治疗。
  梁连春介绍,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采用高流量的储氧面罩为老人吸氧,大约住院第五天,患者又出现严重的细菌感染,白细胞达到20×109/L,再次出现发热症状,体温达到38.5℃。在给予抗菌素治疗4天后,老人的体温逐渐正常。目前,这位老人体温已持续三天正常,预计几天后就可以出院,这是重症病人中治疗非常成功的一例。
  “医务人员除了诊疗、救治、护理外,对患者心理干预尤为重要。”梁连春表示,由于患者对这种疾病不了解,随着死亡病例不断增加,会高度紧张、恐惧、躁动,尤其重症患者因缺氧、呼吸困难,会产生对死亡的恐惧感。医护人员除了积极救治外,还需要与患者多交流,缓解和消除病人的恐惧感,向患者反复宣传疾病转归、配合治疗,鼓励患者适当进食、注意休息,让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温暖的阳光洒向病房每个角落
  1月27日,佑安医院感染一科全体医护人员进驻C8新冠肺炎病房,这里收治的大多是老年和危重症患者。
  护士长王晓兰强调,这些年老体弱、不能行动、病情危重甚至无法交流的患者没有家人陪伴,除了给与他们积极的药物治疗外,细致的生活照护和心理护理同样非常重要。
  为此,她在尽快制定各项工作流程、做好物资储备的同时,每天都会投入到繁重的临床护理工作中,仔细观察患者病情,与患者深入交流,发现各种问题,及时对护士进行指导,减轻护士的身心压力。
  在王晓兰的影响下,护士们不仅细心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更加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当护士们发现老人们情绪低落时,她们就充当起儿孙的角色,除了做好喂饭、喂药、打水、翻身、收拾病房等日常护理工作外,尽可能腾出时间陪他们说说话,传递家人对他们的关心,让老人坚定康复的信心。
  在新冠肺炎病房工作,一个班次为6小时,但谁也没有准点下过班,常常要工作8小时以上,下了白班再加夜班是常事儿。巧合的是,护士杨曙超、全晓丽各有一对年仅3岁的双胞胎女儿,孩子小,需要人照顾。然而,每到需要加夜班时,她们都自告奋勇承担起繁重的护理工作。
  一位老奶奶感慨道:“你们天天伺候我,我不知道你们是谁,看不清你们的模样,只看到姑娘们都有一双漂亮的大眼睛,谢谢你们这些大眼睛姑娘!”
  这些可爱可敬的白衣天使,用自己的行动履行着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对于每一位患者而言,她们就像冬日的阳光,温暖而有力量。
驰援武汉奋战在抗击疫情最前线
  1月25日,作为国家卫健委从全国调集的10名医院感染管理专家之一,佑安医院原感染管理处主任、主任医师李素英启程奔赴武汉疫区开展援助工作,连续20天奋战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
  李素英到达武汉后,连夜开展工作,直奔新冠收容病房查看布局流程,现场查看医务人员穿戴防护用品情况,从当天晚上9点一直干到凌晨3点半。为了最大限度杜绝医院感染的发生,她连续多日与院方、施工队一起进行病区设施改造,将原有的隔断全部拆掉,更换新的隔断墙,将不合规的设施逐一更换,每天工作十几、二十个小时。
  李素英说:”累点不怕,最怕累倒了发烧,因为发烧就要被隔离,隔离就意味着不能工作。”
  在李素英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目前,病区改造已基本完成,她看到医务人员在科学、安全的环境中工作,心里感到非常欣慰。同时,李素英还积极联系北京的慈善组织,为武汉多家医院争取到紧急需要的防护用品,缓解了医院防护物资短缺的燃眉之急。
  李素英具有丰富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经验。2003年,在抗击SARS期间,李素英跑遍了北京的定点医院,指导改造26家医院隔离病房和11个发热诊室,完成5000张床位的控制院感前期任务;穿梭于各家定点医院指导工作,积极主动培训医务人员,每天讲课四五场,嗓子喊哑了,含片药继续战斗;深入隔离病房掌握一手资料,参与撰写近4万字的《SARS临床工作指南》《医护人员防护着装》等14项工作指南,使医务人员感染率从最初的24.7%降至零感染。
  李素英现在已回到北京,但是她依然时刻关注疫情变化,用自己的所学所长为疫情防控做出努力。
儿女的依恋为父母的奉献感到骄傲
  2月12日,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副主任医师李爱新收到了儿子大宝发来的一张画,画上的妈妈穿着隔离防护服,显得特别英勇。旁边还有孩子用稚嫩的笔迹写的一句话:“妈妈是佑安医院最好的大夫!”
  李爱新看着儿子的画作百感交集,自从第一批进入隔离病房,她已经20多天没回家了。儿子经常在电话中问妈妈什么时候能回家?每当这时,李爱新都会哽咽。
  李爱新说:“平时儿子总是犟嘴,问他想不想我,都说不想。”而今,母子俩在电话里聊个不停,她能真切地感觉到孩子对母亲的依恋。
  汪洋是佑安医院临检中心夜班组组长,在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刚刚打响时,他便主动请战:“我是共产党员,在2003年抗击SARS疫情时就上过一线,还参加过埃博拉病毒的防控工作,在夜班组工作的这几年也有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的经验。疫情紧急,让我先上。”
  春节期间,汪洋毅然舍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战斗在抗疫一线。他负责组建应急实验室,主动承担重活累活,体现出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和担当。
  作为检验人员,汪洋每天要接触患者的血液和体液标本,职业暴露风险极大。为了对每一份标本负责,对每一位患者负责,他在密封的环境里,在重重包裹的防护服下,进行检测工作,精准细致、毫不懈怠。
  2月13日,汪洋收到一封女儿的来信。女儿在信中说:“您能去一线为患者治病,我感到无上光荣!您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穿好防护服,注意安全。”
  简单的话语饱含质朴的情感,在这个冰雪尚未消融的早春时节,显得格外温暖。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3 版:抗击疫情·特别关注】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谢谢你们这些大眼睛姑娘”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