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孙燕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在多轮筛选的基础上,科技部科研攻关组对磷酸氯喹、伦地西韦、法匹拉韦等一批药物先后开展了临床试验,目前部分药物已经初步显示出良好的临床疗效。”2月15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生物中心主任张新民透露。
张新民介绍,磷酸氯喹是使用多年的抗疟药物,体外实验显示对新冠病毒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它作为上市药物,安全性有一定保障,目前正在北京、广东等十多家医院开展临床研究,累计入组患者超过100例。近期,湖南省也将启动磷酸氯喹的临床试验。临床试验结果初步显示,磷酸氯喹对新冠肺炎具有一定的诊疗效果。
法匹拉韦是治疗流感的境外上市药物,目前已在深圳开展临床试验,入组患者达到70余例,包括对照组,初步显示了较明显的疗效和较低的不良反应。患者治疗后三四天,用药组的病毒核酸转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瑞德西韦是一种国外公司研制的用于抗埃博拉病毒感染的药物,目前在国外的临床试验还没有全部做完。我国科学家开展体外实验显示,该药对新冠病毒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和安全性。该药在美国实现了对一位患者的成功治疗。目前,武汉的十余家医疗机构开展临床研究,已入组重症患者168例,轻型、普通型患者17例。张新民表示,期待该药早日取得临床试验的结果。
关于疫苗研发,张新民表示,由于新冠病毒是一个新病原体,疫苗研发难度比较大、周期比较长。为确保尽早研发成功,在科研攻关应急项目中,我们并行安排了多条技术路线,包括灭活疫苗、mRNA疫苗、重组蛋白疫苗、病毒载体疫苗、DNA疫苗等并行推进,切实保障成功率。同时,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下,积极协调多个部门给予疫苗研发团队全方位的保障和支持,使研发工作更加高效。“当前部分疫苗品种已经进入动物试验阶段。”张新民表示,疫苗作为一种应用于健康人的特殊产品,对安全性的要求是第一位的,疫苗研发必须遵循科学规律以及严格的管理规范,需要给科研人员一定的时间,开发出安全、有效的疫苗产品。从目前来看,我国各研究团队的研发进度与国际进展基本保持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