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燕京
自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移动支付便愈加火了起来,因为它不仅能有效地避免人与人之间近距离接触,还能有效地避免通过现金接触传播病毒,因而备受交易双方的欢迎。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如今的各种交易场景中,人们都在尽量避免使用现金交易,而且交易双方也都能相互理解,即便以前习惯使用现金支付的老年消费者也都在学习使用移动支付了。
现金交易大大减少
在北京红莲小区里的一个生鲜店里,收银员戴着手套,一边帮着买菜的消费者称重量一边反复地对每位消费者说:“注意,大家都扫码支付,我们不收现金。大爷、大妈实在不会扫码的再找我。”
因为怕被传染新型冠状病毒,不少人对于现金交易都采取尽量避免的态度。
这位销售人员对记者说:“预防新冠肺炎就要尽量避免人与人的接触,采用手机支付能让大家更安全。如果使用现金交易,那些纸币,这个人摸完那个人摸,就可能造成传染。再说了,收现金很麻烦,没这个传染病的时候,每天关门后清点收入,至少要数两遍,万一两次的数对不上,还要数第三遍。扫码支付就不一样了,每天多少笔交易、每笔多少钱、总收入多少,一目了然,还是扫码支付好。”
采访中,一位中年女士告诉记者:“以前我没有移动支付工具,身上一直装现金。但现在我也不用现金了,身上装的现金和家里的现金都用塑料袋封存了,怕有病毒。”
不仅买卖双方都自发地避免使用现金,就连一些公共机构也在倡导使用移动支付。哈尔滨地铁集团建议乘客尽量使用移动支付等非现金支付方式乘坐地铁。该集团工作人员表示,为避免交叉感染,他们要求市民乘坐地铁时必须全程佩戴口罩,未佩戴口罩者将被劝离,而且建议尽量不要使用现金购票。
另据了解,在商务部、国家卫健委联合印发的《零售、餐饮企业在新型冠状病毒流行期间经营服务防控指南》中,也特别提到了建议用刷卡支付和各种移动支付方式取代现金支付。
移动支付受欢迎
“我以前不会用手机支付,这次疫情来了后,我也被迫学会了。现在我尽量不使用现金,因为付款、找零,买卖双方都不放心,怕传染病毒。”家住北京市西城区红莲小区的一位78岁的老大爷这样对记者说。
移动支付对于年轻人来说早就能熟练地使用了,但是对于一些中老年人来说还是“技能盲区”。不过,这次疫情暴发以来,他们中的不少人都自觉地加入了移动支付大军。
北京石景山金顶街便民超市的一位售货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以前很明显,年轻人大多用手机支付,老年人大多使用现金。这些日子,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也开始用手机支付了。有的一看就是刚学的,还用不利索,我这个收银员还要兼职做使用指导。别说城里了,就是在我们乡下老家,大家也都开始用手机支付了。我妈就打电话告诉我,村里出现疫情后小卖部都不收现金了,她和我家邻居学会了微信支付,要我给她微信里面打钱。”
有数据显示,移动支付的普及率已经达到70%以上,而这次疫情无疑让普及率再次提高。“人们一直在讲一个笑话——数钱数到手抽筋,躺在钱上睡觉是幸福的事。但是现在恐怕没人愿意这么干了。”某股份制银行科技部门相关人士表示,“现在线上服务、自助机等在技术上、使用上都没有问题,这次疫情对老百姓又进行了一次支付APP的使用推广。”
支付频次与额度双提升
记者的高中同学小付说:“从春节前出现疫情到现在,我所有的东西都是从网上买的。我的邻居、朋友基本也都是从网上买东西。我看了一下支付宝账单,平均3天就会支付一次。我这算少的,有的朋友在家里没事就逛网店,一天下好几单,衣服、鞋帽、玩具、饰品……不少商品目前还不能送货,等到能送的时候,他们的收货规模估计不亚于‘双11’,有移动支付和电商真好。”
据了解,这个春节,在线下支付市场整体交易量下降的同时,线上支付却十分活跃。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期(1月24日-30日),银联网络转接交易13.8亿笔,同比上升13.21%;转接交易金额 13184.55亿元,同比上升13.3%。其中网络支付交易增长较快,同比增长46.79%。银联云闪付APP交易笔数较去年同期提升23%。
京东方面表示,今年春节期间(从除夕至初九),京东生鲜的销量同比增长215%,在全国卖出了超过1.5万吨生鲜产品,蔬菜销售同比增长450%,猪牛羊肉和禽肉单品等基本食材销售同比均超过400%,其中猪肉比去年春节期间增长超10倍。
每日优鲜方面表示,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春节期间实收交易额大约增长了300%,客单均价也有明显的提升,达到了120元。另外,仅大年三十这一天,叮咚买菜的订单量就同比增长超过300%,基本每单都能超过100元。而盒马蔬菜的供应量也比平时单日最高峰增加了50%以上。
销售增长的背后是移动支付从频次到交易额的大幅提升。疫情之下,很多人感慨:如果没有移动支付该怎么办?移动支付使得大量原本线下的交易转到线上,避免了物资运输、人群聚集、现金交易等方式传染的可能,因此,更多人喜欢上移动支付也就理所当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