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燕制图
■本报记者 武晓莉
宅在家的日子随着陆陆续续的复工已经结束在望了,这一个多月来的衣食住行、社会运转,“到底是什么新兴技术在起着关键作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新技术应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特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龙瀛的这个问题,想必也是很多人都想知道的。在龙瀛看来,当前技术塑造的“新”城市背景下,多方应对疫情的手段,相比17年前的非典时期已经千差万别了。
新兴技术的应用,支撑了此次疫情中14亿人的衣食住行。
大数据告诉你标红地区谨慎去
“今天人民医院发现了新病例!离我家好近啊,啊啊啊,不敢出门了。”家住北京北站铁路小区的门斌一大早发了一条朋友圈,配图是确诊病例所在区域被标红的地图截图。“西藏唯一的一例出院了!我的雪域高原重归0病例。”拉萨民警蒙海涛也发了一条朋友圈,配图是全国疫情动态截图。
一睁眼,先打开今天的“新型冠状病毒实时动态”,看看全国疫情最新数据,然后再看看本地数据,再看看“疫情小区”地图,这可能是目前不少人的生活常态。
武汉常住人口900多万人,流动人口500多万人,这样大的城市封城可能是人类前所未有的。随之而来的各地防控措施的施行,人们的生活开始越来越离不开基于大数据的各种服务。从疫情的实时查询、可视化,到接触人员识别、查询、分析预测,大数据给政府部门提供了辅助资源调度与防控决策的依据,也给居民生活、城市运行提供了重要参考。
看到了技术支撑的重要性,相关政府部门呼吁互联网企业积极参与社区防控应用开发,企业也随之纷纷响应。
助力社区抗疫,百度地图上线了周边疫情卡及时公布周边小区疫情信息。目前,百度地图的“疫情小区”地图已增至200余个城市。据百度地图相关负责人介绍,升级后的百度地图“疫情小区”专题地图,待用户进入后,可基于用户定位智能弹出“周边疫情卡”,直接显示出当前所在城市的疫情场所个数、距离1公里内的疫情点个数、距离3公里内的疫情点个数,以及最近的疫情点名称和该疫情点人流聚集地等多维实时信息简报,方便用户快速了解周边疫情情况,并在地图中对疫情小区进行标注,方便用户更直观地了解搜索地区周边的疫情情况。在百度地图中点击“确诊小区”,还可进入该小区的POI详情页面查看小区具体位置、距离、数据来源、人流聚集地等内容。百度地图还提供了聚合多种出行信息的“新冠肺炎疫情期出行管控消息速报”。此外,当用户使用导航时,只要进入距离疫情点一公里以内,百度地图语音助手将自动播报附近有疫情病例,提示用户戴好口罩注意防护。
机器人来电话安能辨我是雄雌
“您好,这里是卫生健康委员会。为全面排查我市新冠肺炎情况,占用您1分钟的时间,为您做一个简单的回访。”“请问您是否在14天内去过湖北省?”“请问您是否接触过新冠肺炎确诊人员,或周边有从武汉返回的人员呢?”“请问您是否有发热症状呢?体温是否超过38℃?是否出现过胸闷气短的情况呢?”“最后一个问题,您预计的返京时间是哪天呢?”
请问您是否以为接到了一位温柔小姐姐的电话?不是的,这只是智能云智能外呼平台的机器人打来的电话罢了。
对疫情防控来说,外呼调查工作量巨大,而机器人智能外呼可以极大地降低工作人员的压力,大大提升外呼效率。以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为例,其与百度合作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控AI随访外呼平台”,同一时间可以播出500个电话,1小时最多可外呼5000个以上的电话号码。
自1月27日上线至2月24日10点,阿里巴巴达摩院的智能疫情机器人已经落地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累计为40座城市拨打1100万通防控摸排电话,接待100多万人次的在线咨询。据记者了解,达摩院的机器人具有电话外呼和在线问诊两大功能,前者是指通过拨打电话进行疫情随调、防控排摸,后者是指在网络平台为市民提供疫情咨询和问诊服务。
据智能疫情机器人项目负责人、阿里巴巴达摩院资深总监赵昆介绍,达摩院前沿的语音识别、语义理解、自然语音合成等技术,使得机器人能够理解人类语言,给出接近真人交互的体验,还能精准处理方言识别、多轮对话等难题。
运营商也积极部署外呼服务。据记者了解,中国移动湖北公司、中移在线承担了湖北省疫情防控指挥部96120居民健康随访外呼项目建设。仅用2天时间就完成了平台部署、业务对接、全程联调测试、外呼测试、外呼数据报表等全流程工作,正式上线了智能语音机器人。目前,湖北省武汉市、宜昌市、黄石市均已开始通过智能语音机器人开展居民家庭健康访问信息采集,已完成对70万户居民的疫情排查工作。
无人机飞过来莫慌莫慌很正常
“张伯伯,张伯伯,你今天没出去噻?”“没有哈,那就左手画个龙。”“你今天体温正常啵?”“正常哈,那就右手画一道彩虹。”
抖音上这条四川某社区的“野狼迪斯科”风无人机巡检视频,让人们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和温情。
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在此次抗疫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云办公、云聚会、云娱乐、云教育……借助移动通信技术,大量日常事务得以线上运行。这次大家集体体验的居家办公、线上教育、线上娱乐,都是通过网络连接和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打破了空间隔离造成的不便,让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得以延续。比起2003年抗击非典时只能看看新闻、BBS,收发一下邮件,如今的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带给人们的感受已经有了天壤之别。
政府部门也都在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通过APP和微信小程序等应对疫情的现象比比皆是。如“武汉微邻里”小程序、“浙里办”APP开通的“浙江省新冠肺炎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北京、上海等地政府部门都通过微信等手段征集线索、发布消息。
先进的5G技术也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发挥了作用。据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研究院有关人士介绍,在教育领域,5G与超高清视频、VR/AR、全息影像等技术的结合,创新教育手段打造沉浸式课堂,学生通过高清大屏、全息眼镜、VR/AR终端等产品,可体验名师亲临现场、教材教具实景呈现的现场感,还可以将直播视频传输到更多学校尤其是边远地区,使优质的教学资源远距离传输到5G网络可达的任何地方。
5G多样化终端创新公共场所疫情监测和巡逻手段。此次,在宾馆饭店、文化娱乐、商场超市、公共交通场站等人员密集场所,5G红外热成像测温立下了汗马功劳。这种技术不仅能对多人同时扫描,红外精密温感探测仪还可以在距离10米处就探测记录头像图片及对应体温,及时发现异常个体,实现非接触性体温初筛、高精度体温筛查、异常体温预警,有效避免交叉感染。
5G网联无人机实时超高清图传、远程低时延控制的能力拓展了应用场景。这次抗疫过程中应用广泛的无人机,一旦安装5G热成像系统,就不仅可以简单巡视和喊话,还可以在开放式密集场所进行空中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发热病人等。而植保无人机可以给社区道路、文化广场、娱乐设施、农村等区域喷洒消毒液,提升消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