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空气安全防控与保护消费者健康系列谈之三
■施乾元
日前,部分品牌车型获得相关“空调滤清器认证”,引发人们对于认证的关注。
认证到底是什么?通过认证意味着什么?它对于市场与消费者具有什么意义?是不是经过认证,就贴上了一劳永逸、永远可靠的标签?
从概念上看,认证是一种信用保证形式。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的定义,认证是指 “由国家认可的认证机构证明一个组织的产品、服务、管理体系符合相关标准、技术规范(TS)或其强制性要求的合格评定活动”。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以下简称 《条例》)中,关于“认证”,则“是指由认证机构证明产品、服务、管理体系符合相关技术规范、相关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或者标准的合格评定活动”。
作为一项重要的合格评定活动,认证对于市场的很多方面具有比较特殊的作用。今年1月14日,在全国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会上,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唐军表示,要发挥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在市场建立和传递信任的独特作用,为市场准入、质量监管、信用监管、消费维权、执法打假等各项监管职能提供技术支撑和可靠依据。
尤需强调的是,在某些特殊时点,对于认证,有着特殊的要求。《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为了保护国家安全、防止欺诈行为、保护人体健康或者安全、保护动植物生命或者健康、保护环境,国家规定相关产品必须经过认证的,应当经过认证并标注认证标志后,方可出厂、销售、进口或者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
事实上,就在2月4日,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即对各认证机构、各强制性产品认证指定实验室等发出了 《关于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实施好质量认证相关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确保疫情防空期间质量认证工作平稳有序顺利实施”。
2月13日,市场监管总局宣布,疫情防控期间,将重点把七项工作举措抓实、抓细、抓落地。其中强调,问需企业、早期介入,利用好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专利、商标等服务平台,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便捷技术服务。
认证要建立在一种信心之上,认证需要基本的品质,认证源于自愿。
无论是一款产品还是一项服务,其生产或提供者首先要明确的是,一定是要符合产品标准或服务规范。老老实实地以工匠精神一板一眼塑造的产品打造的服务,而不是偷工减料偷奸耍滑,这样的产品或服务,才会具备通过认证的基本前提。它不仅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与认可,更应该是敢于面对市场的信心和勇气。
认证还需要建立在信念的坚守之上,认证不是一时的哗众取宠。
认证不是个一蹴而就的过程,更不是个一劳永逸的基础。认证所肯定的是产品或服务此时此刻的一个结果。这个结果来之不易,无论产品还是服务,品质的塑造与体系的形成一定是靠多少时间财力的投入与多少人辛勤努力的耕耘。如果放任自流,时间长了一定会“变质”。
当然,对于认证的可靠性,市场毋需过分担心。《条例》规定,认证机构应当对其认证的产品、服务、管理体系实施有效的跟踪调查,认证的产品、服务、管理体系不能持续符合认证要求的,认证机构应当暂停其使用直至撤销认证证书,并予公布。
信心与信念,培育出的是信用与信誉,而通过认证这样的手段,带来的是质量的改善与品质的升级。
犹如本次汽车滤清器产品认证,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自愿性认证 “拉高线”的作用。因为,从质量监管角度看,创新质量标准管理方式,优化标准体系,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就是为了建立新领域研发认证“绿色通道”。
简单说,以认证信用保证推动产品与服务质量提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是认证对于品质质量提升的一个更深层次的价值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