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医疗机构日常诊疗的这块“服务田”,尽早“复耕”,打开大门,迎接“患者”,不仅能让闲置的医疗资源盘活起来,也能让普通老百姓患病时,能够得到及时医治,有效避免救治“无门”的窘境。
■吴睿鸫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新冠肺炎治疗和患者康复举行新闻发布会。针对部分非新冠肺炎患者疫情期间看病难的现象,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表示,医疗机构既要做好疫情防治和患者救治,也要保障日常医疗服务需求,对日常门诊和住院服务绝对不能一停了之、一关了之。
疫情期间,全国各地的日常门诊和住院服务,大部分处于停业与半停业状态,基于此,国家卫健委2月17日下发了《关于加强疫情期间医疗服务管理满足群众基本就医需求的通知》,时隔10天后,2月27日,国家卫健委再次发布《关于进一步落实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分区分级要求做好疫情期间医疗服务管理工作的通知》,尤其提到,低风险地区的医疗机构不得以疫情防控为由,影响提供日常医疗服务。如今,国家卫健委权威人士再次说狠话,重申日常医疗服务,不能一停了之,一关了之。
如此三番五次地强调同一事情,可以看出当前既有医疗资源的“荒芜”,导致医疗机构日常服务的极度稀缺,已严重影响到普通老百姓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比如,有些急性手术,像阑尾手术等,患者等不起;像肾透析、血液病等,需要定期诊疗;即便是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精神及神经性疾病等慢性病,也需要医疗门诊定时复查与用药调整。
显然,让医疗机构日常诊疗的这块“服务田”,尽早“复耕”,打开大门,迎接“患者”,不仅能让闲置的医疗资源盘活起来,也能让普通老百姓患病时,能够得到及时医治,有效避免救治“无门”的窘境。
当然,我们在肯定医疗机构日常服务,必须开门服务的同时,更要规避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也就是,从“一停了之、一关了之”,变成了“一开了之”。
因为,防疫期间,医院之所以让绝大部分门诊关闭歇业,最大原因是,预防患者间交叉感染。而医疗机构恢复日常业务后,预防患者感染,就仿佛是木桶原理,一块短板或者一个缝隙,都会导致医院感染人数的陡增,稍有不慎,会再次引发疫情的反弹,甚至前功尽弃。
因此,对各地医疗机构在恢复日常诊疗前,至少要做到几点:首先,要对涉及科室医护人员进行全员培训,做足做好上岗前各项功课;其次,优化门急诊预检分诊流程,严格执行“一人一诊一室”,最大限度地减少交叉感染;再者,实施非急诊预约挂号、预约检查,引导患者分时段就诊,对出诊医生门诊号数量进行严格限制,避免患者集中看病;还有,推行“互联网+医疗”等创新机制,让普通老百姓实现“无接触”就医;此外,对于口腔、耳鼻喉、部分眼科等极易感染的面部诊疗项目,千万不能操之过急,开门时一定要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