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燕明
“由于新冠肺炎是继17年前非典疫情后,又一次大规模侵害公众健康的传染病,使得公众猝不及防,恐慌心理陡增。”北京积水潭医院急诊科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赵斌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各大医院急诊科来说,非急症病人惧怕就医是一件好事,使患者减少了新冠肺炎感染的几率,也改善了就医环境。但不容忽视的是,因为惧怕传染,很多需要急诊就医的急危重症患者忍在家里,错过了治疗时机,最终导致了不可挽回的后果。
赵斌表示,一般医院都设有门诊和急诊,但对于普通人而言,平时有个小病首先想到的就是急诊科。因为急诊科全年365天不休息,看病取药十分方便。
他强调,自从疫情暴发以来,全国各地医院的急诊科成为人们望而却步的地方。因为急诊科与发热门诊仅一步之遥,生怕稍一不慎,自己的病没治好,再感染上新冠肺炎。非常时期的急诊科变成了危险地带。
实际上呼吸道传染病是常见病,像每年冬季的甲流,无论是患病率还是病死率,都不低于现在的新冠肺炎。但是甲流不仅有疫苗,也有一些针对性的抗病毒药物。因此,人们不会因为甲流流行,就害怕到急诊科就诊。
经过“非典”疫情后,很多大型医院设有发热门诊,其目的就是对可能出现的传染病集中筛查和治疗。各医院发热门诊在新冠肺炎流行时期,在流程和防护措施上不断完善,医务人员也是千方百计不漏掉任何一个患者。
赵斌强调,医院虽然比我们居家遭遇呼吸道传染病的机会要多,但医院有科学的防护,医务人员有良好的呼吸道传染病诊疗专业背景。即使是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医院也不代表就是新冠肺炎的感染源。
他进一步分析说,医院的急诊科面向所有急危重症病人开放,包括大脑受损、脏器病变、外伤和中毒的病人。如果患者病情不严重,可以在家静养观察。人要相信身体的自愈力,吃多了就饿治,疲劳了就补觉,伤风感冒了就多饮水,措施简单,有时比药管用。
如果患者既有发热,身体又有其他不适症状怎么办?赵斌表示,如果体温在37℃左右,临床称作低热,身体其他不适是自己比较熟悉的疾病,或以前曾经出现的症状,或医生曾诊断的疾病引起的,自己手头有药物,就不要急于到急诊科就诊,可以在家先观察1-2天,若病情不恶化,可以继续观察。
如果患者近期去过疫情严重地区,与这些地区的来京人员有过密切接触,但体温正常,身体状态比较好,可以在家隔离观察。若病情有发展,应立即去发热门诊就诊,这样的患者不适合到急诊科就诊。“对任何传染病的认识都是由不了解到熟悉。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对传染病的遏制,就是针对病毒研制出疫苗,彻底阻止传染病的大面积暴发和流行。”赵斌说,在疫苗和特效药物问世之前,唯有切断传播途径,把传染病孤立起来,让它自生自灭。人类一旦被一种新型病毒感染,也不要指望短时间就有灵丹妙药。
实际上许多疾病被治愈,都是人们靠身体的抵抗力和自愈力。从古至今,传染病是威胁人类的头号杀手,天花、鼠疫、流感等传染病,曾经改变了世界格局。在人类既不知道传染源是什么,更没有疫苗和特效药物的情况下,人类没有灭亡,反而越来越强势,说明即使每个人对传染病都易感,也不是每个人都发病。“免疫功能可以抵御外来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可以修复人体破损的细胞,也可以促成人类天生的自愈力。”赵斌强调,由于现代医学快速发展,人们有了小病就会求药治病,以为病好了就是药物的作用,高估了药物的功效。治好患者的病,很多时候在于患者有良好的免疫系统。由于药物太多,太容易获得,人们就认为有病就要用药,这是大错而特错。
任何药物都是双刃剑,没有任何一个药物只有治病的作用,没有致病的作用。许多药物还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力,本来靠身体免疫力就可以自然康复的病,由于用药导致免疫力下降,病情反而恶化了。
赵斌认为,心态好,吃好,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他建议,每天蔬菜、水果、鸡蛋、牛奶、肉类不能少,2000毫升水也不能缺;睡眠适度,适度休息就可以增强免疫力。而运动是人类的自然属性,不运动,劳少逸多,则会影响免疫力。
赵斌表示,新冠肺炎并没有那么可怕。传染病与死亡不是同义词,传染病之所以可怕,在于谁都有可能会感染。要想战胜新冠肺炎疫情,在没有疫苗和特效药的情况下,每个人要做好个人防护,增强自身免疫力,远离任何有感染风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