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汽车消费市场3·15年度报告 观察
图:本报记者吴博峰/摄
■报告撰写 吴博峰
数据来源:中国消费者报车评台
汽车市场已经进入全面转型升级时代。生产高品质汽车产品,是满足广大消费者日益提高需求的关键所在。各大车企全力打造自动驾驶汽车,正是加快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加速汽车企业战略转型的务实举措。
按照各大车企公布的自动驾驶规划,在未来几年时间内,自动驾驶汽车就会陆续进入到广大消费者的生活,改变人们原有的驾驶方式。
不过,自动驾驶汽车真正落地不仅仅取决于标准、规则,其所面临问题还包括整个汽车行业中前所未有的挑战——围绕车路协同、量产成本、技术升级等,一一作出回应。
多地开放路测争先布局
作为未来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自动驾驶不仅成为汽车企业抢夺的风口,各城市之间也悄然展开路测布局的竞争。
自动驾驶汽车若想真正进入市场,路测是关键一环。只有通过不断的路测试检,才能让相关技术在各种条件下趋于成熟。
近年来,全国多地放开自动驾驶道路测试限制,明确规划出自动驾驶路段。据中国消费者报车评台不完全统计,2017年至今,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深圳等多个城市相继划定相关路测道路,为开展自动驾驶测试提供便利。
在此基础上,为测试车颁发自动驾驶路测牌照已水到渠成。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向相关企业颁发200张左右自动驾驶路测牌照。其中,百度公司以超过百张牌照数量优势遥遥领先。
2020年3月,北京智能车联产业创新中心发布的《北京市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报告(2019年)》显示,截至2019年底,各企业进行自动驾驶路测车辆累计达到77辆,测试总里程超过104万公里。2019全年测试总里程达到88.66万公里,同比增长577%,测试车辆为73辆,其中40辆为可载人测试。北京市自动驾驶开放测试道路、区域范围、服务规模、测试牌照及测试里程均居全国首位。
多家互联网出行平台、科技公司对自动驾驶领域表现出浓厚兴趣。
国内市场拥有众多消费群体的滴滴平台,已经在北京、上海、江苏等地获得牌照。多年前在智慧出行领域积极布局的腾讯不仅将深圳市第一张自动驾驶路测牌照收入囊中,还在自动化领域重点推进L3产品落地,并为高级别自动驾驶场景提供数据支撑。
科技公司纷纷杀入自动驾驶路测赛场,传统汽车企业自然不会袖手旁观。一汽、东风、长安等十余家传统车企也开启了自动驾驶路测牌照账户。
可以预见,随着自动驾驶技术提升,未来路测牌照数量会呈现大规模增长。
成本因素制约产业化发展
为了占领汽车市场竞争高地,各大车企纷纷加大自动驾驶方面投入。然而自动驾驶汽车研发看似轻松,但实现起来却异常艰难。
与研发新车型相比,自动驾驶是一个全新课题,需要持续且大规模投入。而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研发的深入,研发成本会呈现正增长。
这对所有身处转型期的车企而言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比如,受成本限制,面对目前备受关注的L3级自动驾驶,不少车企只得选择观望。
作为高辨识度、“思维”敏捷的自动驾驶车辆,其往往需要安装更多的传感器及其他硬件配置,而车企很难在技术研发和成本之间做到较好平衡。
如果生产成本无法控制,势必会转嫁给消费者,而消费者也会因为购买成本提升而降低购买欲,使得自动驾驶发展陷入困境。
自动驾驶汽车研发成本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产业化进程,需要引起各方关注。
为此,各大车企纷纷寻求合作伙伴开始抱团取暖,意欲分摊成本、降低风险,共同攻克技术难关。掌握自动驾驶核心技术的科技公司成为传统车企争相结盟的对象,而拥有丰富汽车行业经验的传统车企则可以帮助科技公司加速实现技术落地。
车路协同加速自动驾驶落地
目前,自动驾驶已经进入发展关键期,车路协同概念的出现为自动驾驶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从技术角度而言,通过车路协同一体化发展,让成本较高的部分车载功能由所有消费者都驾驶的道路来替代,可以大幅降低生产成本。也就是说,“聪明的路”是组成自动驾驶汽车的一个主要部分,两者结合才能构成一个整体。
技术水平的突破在促使汽车智能化水平快速提高的同时,也通过网联化增强自动驾驶的感知决策能力,催生了车路协同的产生和示范作用。
自动驾驶汽车与道路基础设施、路侧设备之间的交互将对自动驾驶起到重要作用。
据悉,车路协同通过道路设施数字化以及车路之间充分及时的信息交互,不管是在辅助驾驶阶段,还是在自动驾驶阶段,都可以有效提升驾驶安全,提高交通效率,改善交通拥堵。
通过对自动驾驶车辆引入智能道路,可实现车辆与整个道路之间实现信息交互。在车路协同解决方案总体架构中,通知和预警等信息会实时推送给车辆,有效提升驾驶安全性。
车路协同犹如编织一张大网,交通枢纽可以采集更全面的车、路数据,进行实时、动态分析,使得车辆通行更高效。
除此之外,结合车载感知+路侧感知,多传感器融合,车辆应对恶劣天气、遮挡等复杂情况时,处理能力也将进一步增强。而5G建设的不断推动,也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自动驾驶汽车的研发进程。
车路协同为实现自动驾驶技术发展提供了有效载体,为智能交通信息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相信,在车路协同概念下,“聪明的路”和“聪明的车”的出现,未来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