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孟刚
山东济南推出2000万元文旅消费券,江西发放1000万元旅游电子消费券……近日,各地坚持从解决最实际的问题出发,通过发放文旅消费券等扶持政策,在做好防疫的同时,帮助文旅企业纾困解难,推动文旅行业复工复产、有序发展。
多地发放文旅消费券
消费券是指政府部门或企业在因经济不景气导致民众消费能力大幅衰退时发放的一种专用券及支付凭证,期望借此刺激消费,继而带动经济复苏的稳健工具。当前,疫情防控工作仍在推进中,根据各地的实际经济情况,不同地方发放的消费券所针对的行业也不尽相同。其中,多地政府对文旅经济复苏寄予了厚望,纷纷发放相应的“红包”。
具体来看,3月2日,济南市委、市政府提出,开展惠民消费活动,面向景区、旅行社、影院、演艺场所、书店等推出2000万元消费券,拉动文旅消费。
旅游资源大省江西近日发放20万张面值50元的旅游电子消费券,每日10时免费投放5000张,使用期限是2020年二季度,申领对象为江西省居民。电子消费券可抵扣全省A级以上景区乡村旅游点以及温泉度假村门票,以及部分景区索道票、游船票、演艺票等二次消费。
3月12日,浙江推出总价达10亿元的文旅消费券和1亿元的文旅消费大红包;其中,3月13日,宁波市将推出1亿元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券,市民和游客可在指定的景区、酒店、影剧院、书店等文化旅游场享受优惠折扣。同样是在3月13日,南京打出促进消费“组合”,发放消费券总额度3.18亿元,主要包括餐饮消费券、图书消费券、乡村旅游消费券等7大类。为体现差异化,消费券面值根据不同类型按每份100元或50元设定,餐饮、体育、图书、信息等4类消费券采用多批次网上摇号方式面向全体市民公开发放。
4月1日,广东佛山向外界免费派发1亿元电子消费券,覆盖景区、住宿、餐饮等领域。
期望促进线下消费
在近日举办的商务部网上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表示,据初步了解,目前已有7个省20多个地市组织发放了多种形式的消费券。对于此次各地区消费券的投放,记者梳理发现,发放力度最大的行业就是文旅及餐饮产业。
对此,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分析指出,消费券主要集中在旅游、餐饮、体育等行业的原因是这些领域的消费大多集中在线下,而线下消费是受疫情冲击最大的。因此针对这些行业发放消费券,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且精准地刺激行业消费,进而带动行业生产端的恢复。“消费券是促进消费、提振旅游市场的有力举措,为旅游行业了注入鲜活力量,一些旅游从业者由衷为这项政策点赞。”北京工商大学旅游与营销系副教授张运来表示,消费券的投放会刺激居民出游兴趣,对景区门票、二次消费都会有拉动作用,特色民宿和绿色餐饮将会成为新的旅游增长点。
张运来认为,通过发放消费券,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释放此前被积压的消费需求。此外,消费券对扩内需、保增长、稳就业等也有全方位的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利用。
上海财经大学量化金融中心主任曹啸认为,受到疫情影响,短期有效需求收缩,且对相关产业及供应链的冲击已经形成,疫情过后政府通过发放消费券的方式可以增加民众的购买力与消费欲望,进一步带动生产与投资等活动,加速经济的复苏。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认为,要合理使用消费券,不建议、不提倡长期发放消费券补贴。“不过,从各地看来,目前并不是实行普惠式发放,而是针对不同行业,哪里需要补哪里,哪些行业受到冲击比较大,才向这些行业发放消费券,从而促进这些行业尽快恢复到正常消费水平。”
商务部的数据表明,消费券对激发消费潜力在短期内取得了积极成效。例如,浙江杭州发放的消费券已核销2.2亿元,带动消费23.7亿元,乘数效应达10.7倍;河南郑州首期发放5000万元消费券,发放两日核销1152.4万元,带动消费1.28亿元,乘数效应达11倍。
防疫管理仍不可少
文旅行业作为最受疫情冲击的行业之一,近期多地派发的旅游消费券无疑是“久旱逢甘霖”。在消费券的拉动下,国内短途游、周边游逐渐开始回暖。据携程相关统计数据,截至目前,全国已超过2000家景区开园并可在线预订,5A级景区超4成开放。
旅游复苏是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的一个重要步骤。不过业内专家表示,由于旅游消费具有特殊性,在鼓励消费的同时,落实好防疫措施,创造安全的文旅消费环境,疫情期间的管理仍必不可少。
早在2月25日,文化和旅游部就下发了《旅游景区恢复开放疫情防控措施指南》,要求景区恢复开放应坚持分区分级原则,不搞“一刀切”,疫情高风险地区的旅游景区暂缓开放;各地旅游景区要继续实施疫情防控,实行实名制购票,记录入园游客联络方式、来往交通等信息,利用大数据等手段,做好游客信息动态监测。
而在清明小长假期间,全国多个景区都出现了游客聚集的现象,引发舆论关注。五一小长假即将到来,在各地发放文旅消费券促消费的背景下,对建立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文旅行业发展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4月13日联合印发《关于做好旅游景区疫情防控和安全有序开放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提出了坚持防控为先、实行限量开放,强化流量管理、严防人员聚集,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分工等要求。而根据媒体的调查,《通知》下发后,各地景区积极落实,迅速采取了调整开放空间、执行客流上限要求、落实游览预约、加强现场疏导等措施。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李柏文教授认为,《通知》有助于探索疫情之下的旅游运行模式,实现防疫与运营的平衡,对构建常态化旅游防疫系统、应对长期化疫情防控具有重要价值。
张运来表示,目前社会舆论对复工复产与防疫的平衡机制十分关注,文旅、餐饮等服务业,既是经济增长的支撑,也是城市活力的体现。要多措并举、精准施策,把握好防疫和复业的平衡点,其中上述《通知》中有很多重点值得旅游行业关注。如“防控为先”,进一步强调旅游业特别是景区开放疫情防控的重要性。各地可通过在线预约购票、热成像体温筛查、大数据防控预警等,多措并举加强防疫,有序推动辖区内交通、住宿、餐饮等配套服务企业复工复产、开业经营,完善旅游要素,理顺消费链条,创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