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裴莹 聂国春
今年是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但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我国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考验。
5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式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今年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就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参加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围绕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为守住“六保”底线,推进复工复产,助力市场复苏出谋划策。
优先稳就业保民生
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今年发展主要目标和下一阶段工作总体部署”时提出,今年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努力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就业是民生之本,保住了居民就业,就能够保住基本民生。”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在“部长通道”回答记者提问时如是说。“就业”一词,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提及39次之多。报告指出,今年的预期目标是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对此,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强化。财政、货币和投资等政策要聚力支持稳就业。努力稳定现有就业,积极增加新的就业,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各地要清理取消对就业的不合理限制,促就业举措要应出尽出,拓岗位办法要能用尽用。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向用人单位呼吁,要逆周期而行,提前进行人才筹备。同时建议即将走上职场的大学生把眼光放得更开一点、更广阔一点,这样选择余地也更大一些。
面对困难,基本民生的底线要坚决兜牢,群众关切的事情要努力办好。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表示:“保民生必须让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和改善,要发挥政府作用保基本,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做好关键时点困难人群的基本生活保障。”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表示,越是遇到困难挑战,越要落实“六保”任务,切实保障基本民生。只有牢牢守住民生底线,解决群众后顾之忧,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把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共同战胜前进中的困难和风险。
推进复工复产
随着我国境内新冠肺炎疫情初步得到有效控制,国家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失时机推进复工复产,推出8个方面90项政策措施。这些政策使几亿人受益,及时有效促进了保供稳价和复工复产。
以市场监管总局为例,早在2月15日,市场监管总局与国家药监局、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出台了《支持复工复产十条》,针对企业复工复产面临的实际困难,从市场监管自身职责出发,提出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措施和办法,为复工复产开了方便之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副会长郭文圣认为,随着疫情防控工作进入常态化,当前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要有目标,注重落实分区分级精准防控;二是要有重点,侧重推进项目建设,优化产业和配套服务设施布局,带动更多区域、产业链实现复工复产;三是要有创新,鼓励发展新经济、新业态,加大对人工智能、5G通信、区块链、“互联网+”等新经济、新业态支持力度。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表示,企业在复工中,一定是上下游、各产业链相互联动的。这些联动并非集中于某一个区域,大多分散在各市。如果企业员工出差不方便,可能连基本的订货都实现不了。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等城市群在复工复产和疫情防控上的举措各有特色。比如,长三角城市群政策很灵活,在保证防疫的基础上较早允许人员流动;粤港澳地区多面向海外市场,在护航外贸方面也做足了功课;京津冀地区在推动复工复产过程中,保持了高度的统一性和稳定性。所以产业复工一定不是孤立的,它需要在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和交通一体化的基础上来确保各环节稳步推进。
提升营商环境
保障就业和民生,必须稳住各级市场主体,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为此,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要调整措施、简化手续,促进全面复工复产、复市复业。推动更多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做到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理。放宽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登记经营场所限制,便利各类创业者注册经营、及时享受扶持政策。支持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以公正监管维护公平竞争,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稳住了企业,才能稳住就业、稳住经济。”全国人大代表、西安迈科集团董事局主席何金碧说。目前我国市场主体超过1亿户,其中绝大多数是民营中小企业。中小企业量多面广,但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弱,尤其是在复工复产过程中,往往面临一些政策看得见摸不着、享受优惠程序繁琐、成本压力依然很大、资金链还存在断裂风险、订单难找等诸多考验。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福建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黄茂兴表示,市场主体是市场经济的细胞,也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疫情虽然给企业造成了很大困难,但“危中有机”。企业要把应对疫情冲击作为推动自身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特别是要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模式,抢抓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带来的机遇,黄茂兴还建议,保市场主体,还必须继续在深化“放管服”等关键领域改革上下功夫,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努力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让企业更加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