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裴莹
5月27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最后一场“委员通道”采访活动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参加采访活动的政协委员们就疫情中新技术应用、建设书香中国、加强公益诉讼等方面的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新技术应用展现创造力
一场疫情,让我们生活中多了很多新的生活习惯,比如进入公共区域扫健康码、线上学习和线上开会。这些新技术和新应用对社会治理水平提升有怎样的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搜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王小川表示,疫情期间,互联网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激发了更大的活力,展示出担当和创造性。比如,生鲜配送平台每天为医务工作者送上热饭;在线出行平台的疫情防控码帮助乘客更好地了解车辆情况,同时还能跟疾控中心进行联动;还有的企业以卫健委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为指引,利用大数据技术,设计自诊机器人,未来还会加强技术升级,打造数字家庭医生,提供更加权威的健康咨询和健康科普。希望能把这样的服务送到乡村去,送到社区去,为村医以及为基层的全科大夫们提供更好的帮助,提高他们的效率,也提升群众的获得感。
建设书香社会
去年我国书籍的人均阅读量近8本,如果去掉教材教辅,就不到1本,低于欧美日韩等国。在全国政协委员、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赵金云看来,全民阅读首先该从学生和娃娃抓起。家长是第一任老师,学生的课外阅读需要家长的支持,要求孩子读,自己玩手机,这样的家长培养不出爱读书的娃。阅读的氛围也需要全社会共同营造,在互联网时代,每天总有刷不完的信息,点不完的赞。希望大家能放慢脚步,放下手机,每天读书半小时,让书籍开启智慧人生。
完善公益诉讼制度
近年来,公益诉讼制度备受社会关注。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甄贞表示,公益诉讼是一种特别的诉讼制度,普通群众、消费者个人发现环境受到损害,食品安全受到威胁,但由于缺少专业技能和收集证据的手段,往往无法以个人名义提起诉讼,因此国家设计了公益诉讼制度,赋予检察机关、环保组织、省级以上消协组织就环境污染、食品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问题提起公益诉讼的权利。近年来,在推进过程中,从顶层的设计到具体的实践,极大丰富了我国的诉讼制度,形成了维护社会公益的中国方案,使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了公益保护的获得感。公益诉讼离不开所有公众的参与,进一步推进公益诉讼制度需要统筹社会的力量,做好“国家队”和“社会队”的整合,形成社会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