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退市专题链接(一)
2005年:奥克斯退市风波
作者:施乾元
图片


    图:2005年,部分奥克斯车主展开维权历程。 本报记者郝军/摄
  2005年的春天,与往年一样如约而至。但是,对于北京、大连、上海、广州等地的一批消费者而言,这个春天却不仅没有脱却冬天的寒冷,反而让他们的心头备感寒凉。不久前,他们花费多年积蓄甚至是血汗钱购买的“奥克斯汽车”,其经销商突然失踪,特约维修商也拒绝为他们提供售后服务。而他们所购买的车辆,则出现了车窗漏雨、方向盘抖动甚至高速跑丢轮胎这样耸人听闻的事儿。
  2004年2月,在家电业做得风生水起的奥克斯,凭借充足的现金流,成功借得沈阳双马汽车的“壳”,高调宣布:计划投入80亿元资金,最终实现45万辆的年产能,进入汽车业。
  2003年的6月,奥克斯准备进军汽车业。彼时,奥克斯初次造车的目标锁定在“要找到自己能掌握主动权的企业进行合作”。一个月后,奥克斯“借到了壳”,以4000万元收购沈阳农机集团双马汽车95%的股权;当年10月,沈阳奥克斯汽车有限公司成立,11月推出样车。
  与其说奥克斯空调的口碑打动了消费者,不如承认,是低廉的价格,赢得了一众消费者的选择。其时,一般的SUV都要20万元左右才能得到,10万元甚至更少的额度就能拿到的车极少。但事实证明,如此选择让这些消费者吃尽了苦头。
  品牌知名度和家电营销经验方面的优势,并不能掩盖奥克斯在汽车专业技术方面的先天不足。此时奥克斯已经发现,自己根本就没能力把握产品品质,做汽车比做空调难多了。加上2004年“车市寒流”的推波助澜,使得奥克斯迅即萌生退意。2005年1月,奥克斯宣布终止轿车生产计划。3月23日,沈阳奥克斯汽车有限公司将一纸申请递交到奥克斯集团:终止SUV和皮卡的生产。消费者成为最终受害者。
  对于奥克斯而言,虽然扔进4000万元仅仅打了个水漂儿,但被他们生产出来卖了出去的奥克斯汽车,却宛如被丢弃在田野间的弃儿。与车同命运的,是那些买了奥克斯汽车的消费者。
  奥克斯前后卖出了2000多辆车,到了2005年春天,这些车都成了“弃儿”。“弃儿”也不怕,总能找到放弃之人,但随着消费者投诉过程中种种细节逐渐被发现,丢弃了“奥克斯汽车”的奥克斯,并非“奥克斯汽车”的亲爹。
  还是2005年的春天,部分奥克斯车主到中国消费者报社投诉。记者对投诉企业信息核实时发现,虽说奥克斯买到了沈阳一家车企的“壳”,产品车身上也出现了奥克斯的标志,但是在文件中找不到奥克斯汽车的任何文字资料,证明存在着与奥克斯汽车有关内容。
  一款新车的诞生需要国家发改委颁发的“准生证”,但是经过查阅,在国家发改委《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上,《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只查到了沈阳富桑黑豹有限责任公司的“户口”(即《公告》),没有沈阳奥克斯汽车有限公司或奥克斯集团公司的汽车生产立项和后来奥克斯给出的“朗杰”及“原动力”两款车型的“户口”。也就是说,沈阳奥克斯汽车有限公司的汽车生产从设立、生产、销售,均属违规。
  “奥克斯汽车不是什么退市问题,而是它根本就没有入市,又何谈退市呢!”就在“奥克斯退市风波”引起市场强烈反响之时,有关主管部门给出了这样的答复。
  入市确实不易,而退市却退得毫不艰难。当时,记者了解到,像汽车这样的高档消费品,企业根本就没有退市后的售后服务安排,国家也没有这方面明确而具有可操作性的严格规定,这不仅和国家刺激消费的方针相抵触,也和消费者利益相悖。
  此后,北京、大连等地消费者相继将有关各方告上了法庭。
  奥克斯车主集体维权事件,已从最初的售后服务危机,上升到对整个汽车行业准入、退出、监管等问题的全面反思。
  大约一年后,消费者问题部分得到解决。消费者获得部分赔偿之外,车辆售后问题被委托他人,但服务未尽完善。
  此后几年,在有些城市,部分问题车辆仍然带病在街头行驶,偶尔可见。
(施乾元)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3 版:车评台】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2005年:奥克斯退市风波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