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新兴业态助增收精神扶贫走在前
甘肃省礼县脱贫攻坚纪实
作者:赵晖
图片


    图:礼县苹果产业助农民增收。 资料图片
■赵晖
  “我每天要做10个小时的直播,效果很好,一年增收20多万元,还给儿子买了一辆车。”58岁的永兴镇龙槐村果农张加成有了个新身份——礼县年龄最大的淘宝主播。
  农民用自媒体,带货直播众创网络营销平台。
  2019年,张加成通过淘宝直播变空间上的万水千山为网络中的近在咫尺,一个苹果旺季下来,自家的3万多公斤苹果售罄,还继续助力村里其他果农。张加成成了村播网红,也成了全县的脱贫致富带头人。
  苹果、中药材是礼县的支柱产业,把产业扶贫作为帮助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治本之策,让产业形成强劲发展态势是礼县打出的一张特色牌。
  2019年9月17日,阿里巴巴在北京举办2019年丰收节公益直播盛典活动,礼县副县长刘建勇、阿里巴巴派驻礼县脱贫特派员尹贻盼到达现场,与主播、粉丝互动,大力推介礼县苹果、党参等农特产品。短短3个小时,礼县苹果销售1.5万件(7.5万公斤左右),销售额逾50万元;党参销售1.5万单(3000多公斤),销售额32万元。创造了礼县苹果网络营销新亮点,打开了礼县中药材网络销售新局面。
  今年7月16日,礼县县长孙根林为陇南电商平台礼县端产品推销,陇南电商礼县端累计上架产品共120种,完成公测交易订单计26笔,整合乡村服务自提点320个,售出的产品中以苹果汁、玉米面条、土蜂蜜的销售额排行靠前。
  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礼县乡村产业出现了密集化发展趋势,全县传统产业中药材、黑木耳、蔬菜、花椒、核桃等正在振兴中崛起,形成药材、中蜂、蚕豆、蔬菜,核桃、花椒,水果等特色优势产业,在促进农民增收、推动脱贫减贫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精神扶贫化春雨。在抓“物质脱贫”的同时,礼县站在新时代高起点上,针对贫困地区村民精神层面的短板,挖掘昂扬向上力量,让“精神扶贫”走在前面,以消除“精神贫困”实现真正意义的精准扶贫,确保全县脱贫工作按时归零。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蒲陈村9岁的小女孩蒲燕燕仰视飘扬的国旗不舍离开,边唱边行少先队礼。
  省市县帮扶工作队进入礼县雷坝镇蒲陈村后,他们变扶贫为“志智双扶”,以增强群众集体意识,家国情怀。花椒红了的季节,西北师范大学驻蒲陈村帮扶干部决定举办一次升国旗仪式。
  7月1日清早,西北师范大学国旗班同学们一身戎装,英姿勃勃,肩扛国旗走向村党群服务中心升旗台。随着升旗手标志性的动作,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激越人心的国歌回荡群山。“仪式感很重要,通过这种形式让村里的党员有使命感,让村民有家国意识,把全村的力量凝聚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蒲陈村帮扶单位负责人、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王景说。
  70岁的蒲大伯抹着泪水说:“以前升国旗只在电视上见到,这次是我亲眼看着的,真的就是不一样,国旗升起,我就忍不住了,再不从大处看,就太对不起这面国旗了。”
  盛夏的一天下午,祁山镇严洼村村民聚集村口,观看礼县“精神扶贫”文艺小分队的演出。
  《懒汉回头记》是小分队主打小品,讲述“金懒汉”在帮扶队的开导下由逍遥懒惰走上致富路的故事,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用当地方言表演,接地气,令人震撼。村民杨树立观后感言:“看了小品,那个‘金懒汉’把我都带动勤快了,以前不做活的懒汉也坐不住了。”
  “小分队原创相声、情景剧等18个节目,利用广场公园、街头巷尾、空闲农田,灵活搭建舞台,在全县各贫困村巡回演出,观众看得入戏,演出就成功了,说明群众亟需文化食粮。”文艺小分队编导高霞有感而发。
  2018年4月,礼县“精神扶贫”文艺小分队成立以来,20余名队员,一辆中巴车,一辆皮卡车,载着队员道具和设备,东南西北,纵横全县29个乡镇,238个行政村,演出近300场次。
  礼县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要用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为贫困群众送去高质量、深内涵的文艺节目,用“精神扶贫”提高精神状态、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助力全县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2 版:调查】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新兴业态助增收精神扶贫走在前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