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燕制图
■本报记者 庞建新
糖尿病经常被人们称为“富贵病”,不当饮食或吃得太好常会诱发糖尿病。近年来,随着小胖墩儿的增多,2型糖尿病患儿呈现出增加趋势,加强防治刻不容缓。专家表示,营养治疗作为糖尿病综合防治手段之一,意义重大。
太胖太瘦都可能营养不良
尽管一些家长已经意识到肥胖会导致很多相关问题,如早熟、高血压甚至糖尿病,但仍忍不住饮食上“红烧油炸卤炖”“零食饮料奶茶”,变着花样投食喂养。
“大多数肥胖儿童膳食中往往包含过多高脂肪、高能量的动物性食物,尤其是高饱和脂肪和精制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摄入比例过高。与此同时,却面临着膳食纤维以及维生素、矿物质摄入不足问题,我们称之为‘富裕下的隐性饥饿’。”中国营养学会糖尿病营养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张片红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大多数儿童往往由于过早喂食固体食物、过度喂养、过度保护,造成能量过剩,而不产能量的微量营养素可能摄入不足。
“啥?孩子胖还营养不良?”很多家长本以为孩子吃得“白白胖胖”,能增强疾病抵抗力,却忽略了过度肥胖的潜在风险。
中国营养学会糖尿病营养分会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葛声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广义上讲营养不良包括营养不足和营养过剩,能量及各种营养素摄入不足、吸收不良或过度损耗营养素等,都会导致营养不足,由于暴食暴饮或过度摄入能量营养素而造成的营养过剩也划为营养不良之列。
相对于小胖墩儿,还有的孩子偏食,挑食,无食欲,长此以往出现身形消瘦、矮小、头发干燥易脱落、体弱乏力、萎靡不振等症状。有的1型糖尿病患儿家长心存疑问:是不是孩子营养不够,造成免疫力下降才诱发了糖尿病?
“一般来说营养不良不会导致1型糖尿病,无论是成年人还是青少年。”中国营养学会糖尿病营养分会委员、江苏省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马向华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
马向华说,1型糖尿病是一种急性临床表现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遗传、环境和自身免疫相互作用发生的β细胞选择性破坏,其特点为β细胞高度衰竭继发胰岛素抵抗。
咋吃才能保健康
无论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还是微量营养素营养不良都可能削弱身体的正常功能,导致相关疾病发生。娃儿怎么吃才能健康不生病呢?
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刘晓军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儿童科学饮食应该遵循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学龄前儿童膳食指南》和《学龄儿童膳食指南》,做到合理膳食,健康成长。
规律进餐,培养良好饮食习惯。学龄前儿童每天应安排早、中、晚3次正餐和2次加餐,学龄儿童一日三餐时间应相对固定。每天吃早餐,并且营养要充足,午餐和晚餐要做到营养均衡,量适宜,少在外就餐。要清淡饮食,不宜过咸、油腻和辛辣。要少吃含高能量、高脂肪或高糖的快餐,这些食物经常吃可增加发生超重和肥胖等慢性病的风险。
合理选择零食,每天饮奶,足量喝水,不喝含糖饮料。零食宜多选用营养密度高的食物如乳制品、水果、蛋类及坚果类等,不宜选用能量密度高的食品如油炸食品、膨化食品。奶及奶制品中钙含量丰富且吸收率高,是儿童钙的最佳来源。每天饮用300毫升奶或相当量奶制品,可保证儿童钙摄入量达到适宜水平,有利于骨骼健康。充足饮水,首选白开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经常大量饮用含糖饮料会增加发生龋齿和超重肥胖的风险。
不偏食节食,不暴饮暴食,保持适宜体重增长。儿童偏食、挑食和过度节食会影响营养素的摄入,容易出现营养不良。暴饮暴食会在短时间内摄入过多的食物,增加消化系统的负担及超重肥胖的风险,不仅影响儿童的健康,更容易延续到成年期,增加慢性病的危险。
经常户外活动,保障健康生长。应每天活动1小时以上,尽可能减少久坐少动和视屏时间,开展多样化的身体活动。增加户外活动可以有效减缓近视的发生和发展,充足、规律和多样的身体活动可强健骨骼和肌肉,提高心肺功能,降低慢性病的发病风险。
“糖宝”这样吃营养又控糖
“零食不能吃,甜食更不能吃。到底啥能吃,啥不能吃?”很多家长都会发愁“糖宝”(糖尿病患儿)吃饭难问题。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杨勤兵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糖尿病患儿首先应养成定时定量进餐的习惯,避免过度饥饿和暴饮暴食,最好能够适当分餐。其次应注意食物的选择和搭配。
主食摄入不应过多,所提供的能量应占全天需要的一半左右。主食应来源丰富,这样有利于血糖控制和营养素的互补作用。注意避免糖果、白砂糖等糖类摄入。
建议每餐都有一到两种蔬菜,以叶类蔬菜为主。蔬菜是维生素、矿物质尤其是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也有利于血糖控制。进餐时先吃一些蔬菜和肉类,然后再吃主食,这样更有利于血糖平稳。
保证每日优质蛋白摄入,如肉、蛋、奶类和豆制品,但要避免摄入过多富含脂肪的肥肉和内脏类食物。建议每周吃2至4次鱼,尤其多选择深海鱼类。奶类作为钙的丰富来源建议每天饮用。豆制品也可为人体提供优质蛋白,豆浆可以作为加餐的食物选择。
水果不可一次吃得太多。对于血糖控制不佳的患儿应控制水果和脂肪摄入,可选择少量含糖量较低的水果作为分餐,但是应与正餐间隔超过两小时左右。以清淡少油为宜,避免油炸和过多坚果类食物。
杨勤兵提醒家长,1型糖尿病患儿应尽早开展营养治疗,定期(至少每年)随访;医务人员应为患儿和家人提供与其年龄相符的培训与指导,包括食物选择、烹调方式、进餐习惯、运动方式等;家庭参与是优化整个童年和青春期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环节。
●链接
糖尿病患儿日常如何护理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的叶雪主治医师表示,儿童糖尿病治疗需综合进行,饮食、运动、药物、监测和糖尿病教育五个方面在患儿日常护理中缺一不可。
首先,饮食上注意营养,控制总热量,保证儿童正常生长发育。
其次,运动上,可以提高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血脂和血液粘稠度,增强体质,改善心、肺功能,有利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预防和控制。运动要遵循适量、经常性、个体化原则,防止运动后低血糖。比较合适的是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慢跑、快走、骑车、游泳等。须注意的是,当胰岛素不足而血糖升高时,锻炼可能进一步升高血糖,诱发酮症酸中毒发生,因此,尿酮体阳性时不能活动,低血糖时也不能进行运动。
第三,药物治疗上应严格遵医嘱进行。一般在临床上,1型糖尿病的治疗用药就是胰岛素,可以选择每日多次皮下注射或者选择胰岛素泵,胰岛素的适应症包括1型糖尿病,需短期强化控制血糖的2型糖尿病以及不能采用口服降糖药治疗或肝肾功能损害的非1型糖尿病患儿。对10岁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血糖平稳、肝酶正常时可以选择二甲双胍治疗。
第四,日常监测方面,血糖平稳时每日测3-4次 (包括早餐前),周末时每日8次,以调整胰岛素用量。此外,以下情况也需要加测血糖:出现低血糖症状或怀疑低血糖时,剧烈运动前后,尝试新的饮食或不能规律进餐时,突然的情绪激动,患其他急性疾病时,如感染、呕吐、腹泻等。糖尿病的监测还包括每3个月1次查糖化血红蛋白、肝肾功能、胰岛素C肽,每年1次远期并发症监测,主要包括眼底、肾脏损伤指标、诱发电位等。
第五,在糖尿病教育上,家长和孩子需要学习糖尿病相关知识,掌握低血糖及高血糖的处理方法。对糖尿病知识了解得越多,孩子血糖控制会越平稳。
(庞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