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涪陵区市场监管局开展冬季保健食品市场专项整治。 文光辉/摄
■本报记者 刘文新
日前,重庆市涪陵区市场监管局按照食品安全监管“四个最严”要求,集中开展了冬季保健食品市场专项整治。行动中,对保健食品的商标和合格证明、来源,以及是否销售过期变质保健食品、是否按规定设置保健食品销售专柜、是否张贴“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品”等警示语进行了检查,以规范市场秩序,确保保健品质量安全。
近一段时间以来,重庆市市场监管部门会同重庆市委宣传部、公安、文化旅游、商务、卫健等部门,精心谋划,扎实推进保健食品专项清理整治,效果显著。
明确整治任务落实主体责任
重庆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该局将专项清理整治,纳入重庆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攻坚行动的重要内容,以及重庆市食药安委重点工作任务安排。市场监管、公安等多部门联合印发《重庆市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清理整治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1)》,明确了两年专项清理整治的目标任务、工作措施和整治责任,成立了以市市场监管局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相关部门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工作组,加强对专项清理整治工作的领导。
重庆市市场监管等部门围绕强化保健食品生产经营监管,严厉查处保健食品违法生产经营、违法营销和虚假宣传、误导欺诈消费等重点任务,建立整治工作台账,采取有力措施,督促保健食品生产经营者和相关网络平台、广告平台、旅游景区等,落实主体责任和整治要求。
实施分级监管严查违法行为
记者了解到,此次专项整治,主要从以下6个方面着手。
强化生产经营监管:将保健食品生产经营许可纳入重庆市政府“渝快办”网上办事项目,严格按许可标准审查,严把许可准入关;对8家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实施年度全覆盖监督检查,对重点企业开展体系检查,对在产产品实施了年度全覆盖抽检;按《保健食品标注警示用语指南》,督促企业修改了21种地产保健食品的标签和说明书;在风险分级管理基础上,对全市4万余户保健食品经营者实施了全覆盖分级监管,按“双随机、一公开”要求,抽取4661户经营者开展了市级监督检查。
整治违法营销和虚假宣传:检查各类文旅企业1万余户次,检查相关会销、讲座等300余场次,严查涉及保健食品的违法营销、欺诈及虚假宣传等行为;向保健食品直销企业、直销企业经销商发出《直销监管提醒告诫书》,严禁借新冠疫情,对保健食品进行虚假宣传。
整治违法网络营销:对120个网络交易类平台和696个交易类非平台网站进行了监测、排查,督促交易平台提供者落实对入网保健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审查登记、食品安全自查、违法行为制止及报告、严重违法行为停止平台服务等制度要求。
清理整治相关问题广告:监测各类媒体保健食品广告1.45万条次,发现涉嫌违法42条次,发出广告整改通知16份,停播药品、保健食品类违规广告94条,停播健康养生类节目5档。
维护消费者权益:进一步畅通12315投诉举报热线和全国12315投诉举报平台,处置消费者有关保健食品的投诉举报391件,确保消费者投诉举报件件有回复、事事有回音。
查处违法行为: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截至2020年11月,全市发现并整改保健食品行业问题300余个,立案查处了一批涉及保健食品质量安全、违法营销、虚假宣传、虚假广告、欺诈等违法行为。
深入社区宣传揭露常见套路
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重庆各区县市场监管局继续通过新闻媒体、网络、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深入开展保健食品科普知识宣传,提高消费者辨识保健食品、防范违法营销、欺诈及虚假宣传的能力。前不久,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办的“发言人来了——我们的社区生活”活动,将保健食品科普知识宣传列入发布内容。重庆市市场监管局特殊食品处负责人针对保健食品存在的问题,向消费者分享了保健食品虚假宣传和非法营销的常见套路,“第一个套路就是‘送礼牌’,给消费者赠送一些小的商品、生活必需品,比如小收音机、鸡蛋、饮料等,从而诱导消费者高价购买保健食品。接着就是‘公益牌’‘专家牌’‘感情牌’‘旅游牌’等套路。消费者碰到这些套路后,一定要头脑清醒,认真甄别。大家要记住,天上永远不会掉馅饼。”
记者了解到,在下阶段的专项清理整治中,重庆市市场监管局将会同相关部门,紧紧围绕保健食品专项清理整治的工作目标任务,广泛开展社区宣传,进一步完善整治措施,深入梳理排查发现的违法线索,严惩各类违法行为。同时,期望广大消费者积极向监管部门举报违法违规线索,积极参与专项整治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