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走出大巴山的“网红村”
——来自中国电信陕西公司脱贫攻坚一线的报道
作者:徐文智
图片
图片


    ■本报记者 徐文智
  11月24日,吃罢午饭,汉中宁强县巴山镇石坝子村的彭慧玲收拾停当,穿过弯曲的田间小路,前往自家的食用菌大棚,准备开始每天一场的直播。
  入冬后落下的第一场雪还未消融,小小村落,皑皑白雪,宛若童话世界。缭绕的云雾中,起伏绵延的秦巴山若隐若现……“我见青山多妩媚”,彭慧玲一路走着,一路通过手机把这些如画的景色直播给全国网友。
  几分钟后,彭慧玲走进大棚,通过手机屏幕和粉丝热情地打着招呼。采摘季刚刚结束,20万余袋刚刚经过高温灭菌的菌袋整整齐齐地码在一起,等待温度降下来了再接种。这段时间,彭慧玲直播的内容主要是食用菌菇的栽种知识。
  记者了解到,这样的大棚,在彭慧玲的家庭农场一共有90多个,每一间都是她的直播间。方寸屏幕里蕴含着巨大的市场,通过她的直播,全国各地的经销商和顾客真实地看到猴头菇、香菇、木耳、金耳、夏菇等多种食用菌的生长过程和品质管控。彭慧玲对记者说,生产旺季时,每天的产量都在1000多公斤,其中平台订单占了一大半,年净利润保守估算也有上百万元,“猴头菇西施”的美誉也由此闻名遐迩。在彭慧玲的带动下,30余户贫困户加入到她的农场中,每年户均增收3000余元。
  然而就在四年前,彭慧玲还是一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她所在的石坝子村一度悄无声息地隐藏在秦岭大巴山的深坳里,由于信息闭塞,销售渠道匮乏,这里的食用菌、野草莓、高山蔬菜等优质农产品始终走不出去,村里贫困户有165户,531人,是个典型的贫困村。
  要想富,先修路。看着村里破败的光景,承担着扶贫帮扶任务的中国电信陕西汉中宁强分公司下定决心,一定要为村民修一条通达四方的信息高速路。据悉,从2016年起,宁强分公司投入120万元,对村里的电缆线进行了光网改造,全村600多户全部实现光纤网络覆盖。2017年,又投入近100万元,在村里建了两个4G基站,实现移动信号全覆盖。“现在,我们山里上网也是百兆宽带,能看高清IPTV,村里每一个角落都能随时随地开直播、卖特产,跟城里一个样。”村支部书记罗新方高兴地对记者说。
  在网络到位的基础上,宁强分公司驻村工作队因地制宜,大力帮助、引导村民发展种养殖产业,又投资和村委会一起建立了电商培训基地,免费教授村民直播带货的技巧和方法,让昔日地里刨食的“泥腿子”变身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直播达人”。
  信息“路”正在成为村民们致富的坦途。王自兵因腿部残疾,是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驻村书记白元杰用自己的工资卡做抵押,帮他贷出第一笔款,开始发展土鸡养殖。在白书记的鼓励下,王自兵尝试网络销售,在抖音和微店上都开通了账号,每天更新视频,直播带货。绿色散养的林间土鸡受到城里人的欢迎,土鸡变成了“金凤凰”。去年,他牵头联合周边农户成立了林园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今年土鸡出栏量已经达8000多只,家庭年纯收入10万余元,20余户贫困户也有了稳定可观的收入。经历了命运的峰回路转,王自兵给自己的微信起名“伤后的晴天”。他动情地说:“我小时候因为受伤,好好一个人变成了残疾,对生活伤心了。后来在白书记这些好心人的帮助下,我感觉自己又变成了一个正常人,生活充满希望,伤过的心又晴了。”
  在石坝村的村口,记者看到“陕西第一网红村”几个鲜红的大字在青山白雪的映衬下格外醒目。驻村书记白元杰介绍说,网络打通了大山的阻隔,直播成了村民的新农活儿,在王自兵、彭慧玲这样致富带头人的引领下,村里成立了13个类似的合作社和家庭农场,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小农户对接大市场,初步形成了电商创业脱贫的新格局。目前,石坝子村的产业产值占到巴山镇的一半,2017年石坝子村率先村摘帽,165户贫困户在2015-2020年相继脱贫,这个巴山深处的贫困村也脱胎换骨成为“网红村”。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3 版:新消费】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走出大巴山的“网红村”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