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食品安全消费提示
警惕山寨食品“易容”蒙人
作者:李建
图片
图片


    ■本报记者 李建
  假冒、模仿他人商标或包装的山寨食品,虽然没有多少真材实料,但靠着高超的“易容术”和相对低廉的价格,也能骗取部分消费者的青睐。然而,这些外观与正版产品极度相似的冒牌货,产品质量方面却大都缺乏有效保障,有的甚至还是隐患重重的三无产品。
  那么,消费者该如何辨识并避免购买山寨食品?买到山寨食品,又该如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特做如下提示。
山寨食品分两类擅长使用障眼法
  山寨食品大致有两大类:一类是抢注和某些品牌食品类似的商标,生产与之包装差不多的食品。在食品名上使用文字游戏或模仿品牌食品,但其质量和风味与正品相差甚远。如将“大白兔”变成“小白兔”,“康师傅”换成“康帅博”,或将“六个核桃”改成“六个纯核桃”冒充升级版等。另一类是委托一些代加工企业模仿有关产品进行生产,私自销售。
  山寨食品在原料、配料、品质和口味等方面与品牌食品存在差异,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但由于其生产经营成本相对正品较低,通常以低于正品的价格销售仍可获利。有的生产厂家还存在不具备相关食品生产资质等问题,也有不法商贩为获利铤而走险。
  山寨食品与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有关。改革开放初期,在城镇销售山寨食品的较多。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食品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强,山寨食品销售逐渐向监管相对薄弱的农村地区转移。
辨识真伪三步走共治“山寨”保安全
  山寨食品通常是以高度相似的包装,迷惑性较强的名称、广告词等吸引消费者,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消费者在选购食品时,要看仔细、看清楚、看真切、看明白,不要被山寨食品的包装、名称等迷惑。
正规渠道有保障
  消费者应到正规商店、商场或超市购买食品。警惕不具备经营资质的商家出售的食品。在购买食品时,应索要并妥善保管购物小票、发票等凭证,以及适当保留产品包装和剩余产品等。
细认名称辨真伪
  食品名称是辨识山寨食品的要素之一。消费者在选购时,应仔细辨别食品名称,认准正规企业生产的产品。
标签要素要齐全
  按照相关国家标准和法规要求,直接向消费者提供的预包装食品标签标示应包括:食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和规格、生产者和(或)经销者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贮存条件、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产品标准代号等。预包装类的山寨食品有可能存在上述要素缺失、造假、混乱等情况。消费者应仔细辨识食品标签标识的上述内容,不购买、不食用包装无标签或标签信息不全、内容不清晰的食品。
科学常识助辨别
  消费者要警惕配料表与营养成分表明显不符的情况。如配料表中含有牛乳、奶粉等蛋白质原料,而营养成分表中蛋白质含量却为0g/100mL(或0g/100g)。遇到类似有标签问题的产品,消费者不要购买。
消除“山寨”靠大家幸福生活你我他
  解决农村地区山寨食品问题,需从多方面抓起。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建议:
  一是食品生产经营者,以及为其提供商标、广告、包装等服务的经营者,必须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规范其商标、广告和竞争行为,严格规范标签标识使用。
  二是加强山寨食品潜在危害的宣传,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消费意识。特别是要提醒广大农村地区消费者强化食品质量安全意识。
  三是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一旦发现误购了山寨食品,应当立即与商家交涉,或拨打12315进行举报投诉,向监管部门反映,通过申诉等途径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和身体健康。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3 版:抽检】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警惕山寨食品“易容”蒙人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