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医疗现象违背了医学伦理,践踏了职业道德,加重了患者负担。对此类“害群之马”,监管部门应坚持零容忍态度,依法依规严查严惩。别让涉事医院“退钱了事”的伎俩轻易得逞。
■陈广江
北京某医院被患者举报推销现象严重、涉嫌过度医疗。一患者在该院治疗HPV感染,花费超过33万元。记者调查得知,HPV-6病毒为妇科常见低危病毒感染,2万至3万元即可治愈。记者调查期间,涉事医院承认过度医疗,欲以退患者全款加3万元补偿了事。
3万元能治好的病竟花了33万元,过度医疗猛于虎,简直“宰人”不眨眼。除小病大治、过度医疗外,这家医院还“无中生有”,硬是将原本没病的暗访记者检查出病来,并借机大肆推销医美项目。
作为医界“毒瘤”,过度医疗现象长期以来饱受诟病,犹如“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相关部门更是三令五申、明令禁止。尽管如此,过度医疗仍屡禁不止。更令人错愕的是,涉事医院相关负责人竟反问患者,在可以退钱的情况下追究过度医疗还有什么意义,并扬言“不怕被录音”。言下之意,只要医院退钱就万事大吉。
医院的小算盘打得太精明了。复盘此类事件,不难发现诸多共性:首先,医院在网上花重金做推广,把自己包装成价低质优、专业正规的医院;其次,利用患者求医心切心理,夸大病情、诱导消费、过度治疗;再次,诊治项目多涉及难言之隐,院方料定患者不会轻易把事情闹大;最后,万一有患者较真,医院则以退费方式平息事端……
套路连着套路,“坑”后还有“坑”,患者一旦上钩,就成了“待宰的羔羊”。甚至说,患者在使用搜索引擎搜索诊疗信息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被盯上了;医生从患者的穿衣打扮、言谈举止等细节就能判断出患者的消费能力、维权意识,进而最大程度地掏空患者腰包。之前,有媒体曾曝光了一份“内部培训资料”,其中就包括很多坑骗患者的套路和话术。
值得一提的是,过度医疗现象还存在一个“隐案比例”问题,即被媒体曝光、被相关部门查处的案例只是其中很少一部分,多数情况下患者吃了哑巴亏。记者调查显示,在某消费点评平台上,涉事医院有多个差评,问题集中表现在“夸大病情、引导消费、推销、忽悠”等。
过度医疗现象违背了医学伦理,践踏了职业道德,加重了患者负担。对此类“害群之马”,监管部门应坚持零容忍态度,依法依规严查严惩,以儆效尤。本次事件中,相关部门应尽快介入调查并一查到底,别让涉事医院“退钱了事”的伎俩轻易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