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汽车企业面临缺“芯”难
作者:吴博峰
图片


    ■本报记者 吴博峰 文/摄
  尽管春节前后不少汽车企业发布了年度销量计划,但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正给汽车生产制造带来困扰。而且从现状看,短期之内也难有有效解决方案。
  日前,保时捷官方表示,由于消费电子产品的巨大需求以及汽车产业的快速复苏,芯片短缺已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已经影响到整个汽车产业。未来几个月,全球芯片严重短缺可能会影响保时捷的日常运营。
  事实上,这并非保时捷一家面临的问题。《中国消费者报》记者了解到,汽车行业的“芯片荒”已经近三个月,一汽-大众、上汽大众、广汽丰田、广汽本田等多家主流车企均遭遇相同的困扰。
  随着受波及车企数量增多,芯片荒是否会演变为车荒,对于国内汽车市场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车企面临“芯片荒”
  谁也没有想到,在车市逐渐转暖背景下,芯片问题会成为制约国内车市发展的一大阻力。
  “当时只知道一些车企出现了芯片短缺的问题,个别车型生产研发受到影响,但考虑到车企全年规划还在制定过程中,很多人没往更远的方向去想。”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教授王震坡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说道。
  今年以来,由于芯片短缺,通用汽车暂时关闭了全球旗下几座工厂;由于全球芯片短缺导致汽车行业减产,日本汽车制造商全球产量同比下降4.51%;美国新造车品牌Lucid宣布首款电动汽车将推迟至今年下半年上市,这款车本应在今年春季发布。
  直至1月中下旬,随着各大车企纷纷披露今年产能规划以及产品投放时间表,人们才发现事情远没有想象中那般简单。
  今年1月20日,大众汽车中国CEO冯思翰公开表示,“芯片短缺在去年12月份给我们带来了生产影响,由于ESP(电子稳定控制系统)无法生产,导致约1.5万辆汽车减产。”
  2月19日,雷诺集团向外界宣布,全球半导体短缺可能导致该公司今年汽车产量减少10万辆。
  显然,汽车市场出现的芯片问题比预想的还要艰难。
  作为全球主要芯片生产商之一,安森美近日表示,由于整个行业芯片短缺,该公司产品订单激增,将在一或两个季度后缓解汽车芯片订单积压的情况。换句话说,目前汽车芯片短缺现象很有可能在今年三季度才能根本改善。
  在汽车产业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汽车市场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总工程师叶盛基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去年底出现的芯片供应紧张问题将在一段时间内对全球汽车生产造成一定影响,进而影响我国汽车产业的稳定运行。
  时间到了3月,部分车企已经找到了缓解办法,考虑直接从制造商购买芯片供应,寻求多方面供应渠道。以大众汽车为例,其正在考虑与博世、大陆集团等芯片生产厂家建立直接的合同关系;而对于那些缺少解决问题良方的车企来说,不仅可能影响现有车型生产,也会导致新车型上市时间的推迟。
芯片所求各不相同
  在智能汽车时代,芯片,相当于车辆的“心脏”。记者了解到,ESP和ECU是本次汽车芯片供应短缺最为集中的两个单元。
  1月,大众汽车中国曾向外界透露,由于芯片缺少,导致其ESP无法生产。
  据悉,大众汽车中国旗下途锐、e-Golf、甲壳虫、夏朗等所有车型均搭载ESP装置。因此,ESP产量不足,自然会影响车企的生产。
  具备行车电脑功能的ECU,即电子控制单元,同样面对“一芯难求”的窘境。电子控制单元和其他电子控制元件一起组成了汽车的大脑神经中枢系统,随时监控着车辆运行状态。
  为了缓解汽车芯片供应紧张问题,2月26日,工信部电子信息司、装备工业一司联合发布《汽车半导体供需对接手册》(以下简称《手册》),将促进汽车半导体产业链上下游协作,推广优秀的汽车半导体产品,促进汽车企业与半导体企业的沟通对接。
  据悉,《手册》收录了59家半导体企业的568款产品,覆盖计算芯片、控制芯片、功率芯片、通信芯片等10大类。此外,《手册》还收录了26家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的1000条产品需求信息。
  叶盛基认为,疫情过后汽车产业会有一个供应链需求调整的诉求,需要业内及时做出判断。毫无疑问,国内企业要增加在芯片领域的研发和投入,技术发展势在必行,避免“卡脖子”的芯片问题愈演愈烈。
国产芯片补位还需时间
  一直以来,各大车企主要通过向第三方公司外采芯片的方式获取芯片。
  受本次芯片短缺问题影响,目前主机厂纷纷加大芯片研发的力度。
  2月22日,上汽乘用车宣布,其与智能芯片独角兽企业地平线达成全面战略合作,双方将依托各自在汽车、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优势,共同探索汽车智能化前沿技术,研发具有上汽集团品牌特色的智能化、网联化汽车产品。
  此次合作,上汽乘用车主要是看中地平线在芯片领域的核心技术能力,为其产品高级辅助驾驶、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多模态交互为重点,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此外,长城、吉利、北汽等车企也先后在智能芯片领域有投资动作。
  然而,自主研发芯片技术要求较高,解决芯片荒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
  曾就职于国内知名新能源汽车公司、负责芯片领域相关工作的一位博士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研发芯片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很多年的持续积累和长期投入为支撑,这对于所有车企而言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顺利情况下,单一芯片研发成本在亿元左右,如果研发过程出现一定波折,研发成本还会大幅增加,这也是大部分车企选择外采芯片的主要原因。
  这位博士认为,决定一款芯片质量高低的因素取决于算力、功耗和稳定度。与国外相比,目前国产芯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功耗偏高的问题,因各种物理缺陷造成的故障也更易显现出来,会对产品可靠性带来较大影响。
  可以预见,即使车企选择自主研发芯片,也需要一定周期的研发时间,车企较难在短时间内看到成效。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2 版:车评台】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汽车企业面临缺“芯”难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