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文智
在老舍先生的笔下,陕西榆林城“城扁街宽”“坚厚城垣”。这是“九边重镇”榆林老城给人的旧印象。近日,《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赶赴榆林,察觉距离市区愈近,绿意愈浓,建筑愈新,昔日黄沙围城、坊舍低矮的景象已不复存在。榆林城内外的崭新景致与风物,得益于这伟大的新时代。奔涌而来的新时代,也涌现出不少平凡人物的动人事迹。“全国食品安全工作先进个人”获得者陕西省榆林市市场监管局食品生产科科长李军就是其中一位。
说起榆林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变化,李军侃侃而谈。46岁的李军从事市场监管工作已有23个年头,近8年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磨砺,让这个塞北汉子竟多了许多细腻。“食品安全工作马虎不得,要多从细处着眼,从老百姓身边事贴心事出发。”低着头的李军,一边介绍基本情况,一边梳理自己的思路,从巡查市场的查漏补缺、不留隐患,到宣传食安法规的不遗余力、亲力亲为,点滴过往,娓娓道来。
交谈中,记者抬头望见,办公室的文件柜里放满了食品安全方面的法规汇编文件夹。李军告诉记者,这是市场监管人的“监管武器”。从事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之初,李军花费大量时间,收集整理相关食安法规,细心分类,汇编成册,在办公室文件柜里有序摆放,工作中可以随时查阅,对于依法监管能力与水平的提升,大有裨益。
李军特意从文件夹中拿出一份《陕西省食品小作坊生产经营规范(试行)》,转头对记者介绍说,榆林市现有2500多家小作坊,但是却没有一家小作坊经营当地百姓餐桌上喜闻乐见的榆林小吃羊杂碎。随后,李军又递给记者一份《陕西省羊杂碎(榆林)小作坊操作指导规范》。
“这份小作坊操作指导规范是我2019年牵头有关食品专家起草的,已经上报到上级市场监管部门,目前还没有获批。榆林市有大小近千家羊杂碎小餐饮店,它们从原料、工艺、设备到质量控制等环节,长期以来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性标准,规范的缺失制约了羊杂碎小吃行业的更进一步发展。”李军遗憾地说,“没有生产标准,这些羊杂碎小餐饮店经营户就无法拿到小作坊生产许可证,羊杂碎这个榆林当地名小吃就只能在店里销售。”
羊杂碎,酸辣兼有,味道鲜美。从羊的内脏、羊脊骨髓到薯条、粉条、豆腐丝等,应有尽有,是榆林人每天早上最喜欢的特色饮食。当地人告诉记者,很多年龄大、血脂高的塞北汉子,吃不了大碗的羊肚羊肝羊肺,每天早上也要走进家门口附近的羊杂碎店,要上一碗不腥不膻的羊杂碎汤,以解自己的馋意。
6月28日下午3点许,记者来到榆林市榆阳区沙河口市场内的许记兄弟羊杂碎店。90后老板许亭停下自己手里的活,热情地与记者攀谈起来。他告诉记者,店面经营已经8年多,目前每天销售数量稳定在800碗左右,培养了周围一大批稳定的食客。然而,作为年轻一代的羊杂碎店经营者,许亭对此不满足,他有自己的创业梦想。但当他准备将羊杂碎小吃介绍到更广阔的世界时,却遇到了一个障碍。“羊杂碎目前没有统一的行业操作规范和标准,无法办理小作坊生产许可证,更不可能办下食品生产许可证。”许亭无奈地说。
许亭的困惑也是李军的一个“心愿”,他希望《陕西省羊杂碎(榆林)小作坊操作指导规范》能够尽早获批颁布,让羊杂碎这一榆林小吃被更多外地人喜爱,“目前,我们正在全力推进这项工作”。
榆林市有560多家粮食加工小作坊,其中位于榆阳区城北建材市场内的宏超凉面店则是其中一家经营了十几年的凉面加工小作坊。200多平方米的作坊内,被细分为原料区、洗面机操作区、低温沉淀罐区、凉皮机操作区、成品区和净水设备区。看到记者对一套净水设备兴趣浓厚,老板张宏鹏介绍说,凉面制作需要大量用水,为了保证凉面品质,他们专门购置了一套售价4万多元的制水净水设备,同时,前不久刚刚购买了一套全新凉皮机,“这些都是为了保证我们的产品质量符合安全标准,让客户放心采购”。听到这里,李军笑呵呵地说,榆林市市场监管局正在开展小作坊示范单位创建活动,他希望今后涌现出更多像宏超凉面店这样的示范粮食加工小作坊。
吃在小餐饮,购在小作坊。羊杂碎、粉条、凉面,是榆林老百姓的身边事贴心事,也就是李军心中的大事要事。“只有老百姓日常吃的东西安全了,小餐饮店小作坊的管理规范了、产品质量提高了,我们市场监管人才能‘心安’。”李军说。
采访结束之际,突然想起在李军办公室翻阅文件时,他递给记者的《榆林市食品小作坊全面提升三年工作行动计划》,上面写道:“力争通过三年努力,使全市食品小作坊产品质量更安全、制度更健全、追溯更可靠、过程更规范、风险更可控,品牌创建意识明显增强,全市小作坊食品安全水平有效提升。”
记者猜度,也许,这就是李军这位塞北汉子的治“小”心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