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住建部就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答记者问
让新市民青年人租得到租得起租得好
作者:佳禾
图片


    资料图片
  7月27日,住建部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相关专家围绕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和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回答记者提问。
国家重视
  谈及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与会专家一致认为,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建立房地产长效机制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落实城市主体责任,着力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取得明显成效。2020年22个试点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二手住宅价格同比涨幅分别比2019年收窄3.1个百分点和1个百分点。实践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房地产长效机制的决策部署,符合中国国情,符合房地产市场发展规律,是精准有效的。
  今年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部分城市房地产市场升温,个别城市出现过热苗头,需要因城施策、精准施策,进一步加大房地产市场调控和监管力度。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保障性租赁住房工作。6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加快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明确了保障性租赁住房基础制度和支持政策。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意见》要求落实城市政府主体责任,鼓励市场力量参与,增加租金低于市场水平的小户型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并明确了土地、财税、金融等一揽子支持政策和审批制度改革措施,体现了党和政府缓解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的决心。
政策重点
  浙江工业大学副校长虞晓芬表示,“十四五”期间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要把握的政策重点有四方面:
  一是要把握好保障性租赁住房面向的对象,也就是在城镇工作的住房困难的新市民、青年人,帮助他们解决阶段性的住房问题。
  二是要把握好建设标准。这次文件中明确建筑面积原则上不超过70平方米,这70平方米也是针对新市民、青年人租住特点而设计的。
  三是要把握好职住平衡。这次文件中特别重视企事业单位、产业园区利用存量土地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促进产城共融,所以选址中特别注重在产业园区、就业岗位多的、交通便利的地方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达到供需匹配,职住平衡的基本原则。
  四是要管理好租金。租金应该比同地段、同品质市场租金要低,让新市民、青年人租得起,同时也要考虑到让投资主体企业可持续经营,这就需要一个定价机制,既要保障新市民、青年人经济上可承受,又要照顾到投资主体、经营企业的可持续经营问题。
五个预期
  上海市房地产科学研究院院长严荣表示,全面落实这些含金量比较高的措施,将会在五个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即新市民、青年人将在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能够租得到、租得起、租得近、租得稳、租得好。
  他进一步解释道,所谓“租得到”,就是通过缓解当前租赁住房市场结构性供给不足,让新市民、青年人能够租到合适的房源。
  所谓“租得起”,就是通过发展小户型和低租金的保障性租赁住房,有效改善可支付的问题。
  所谓“租得近”,是通过特别强调或专门强调引导产城人融合、人地房联动方面的机制。保障性租赁住房主要安排在就业岗位和交通便捷相对集中区域,从而促进职住平衡。
  所谓“租得稳”,就是通过稳定供应,并且明确保障性租赁住房不得上市销售或变相销售,推动租赁关系相对稳定,让新市民和青年人能够稳定地以租住方式解决自己的问题。
  所谓“租得好”,就是通过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能够逐步提高新市民、青年人的居住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调控建议
  谈及对于下一步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建议,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刘洪玉表示,应继续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为最根本的原则。同时,要进一步落实好城市主体责任。在调控的工作机制上,进一步落实省级政府对城市政府的监督指导责任。
  具体到房地产金融管理,一方面是面向房地产企业,房地产企业最近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政策引导,已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另一方面是面向金融机构。对金融机构的管理不仅体现在贷款集中度方面,也体现在更进一步的贷款标准化程度方面。因为集中度管理的目的更多的是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所以实际贷款规范的程度和标准化程度,是否遵循了我国每次调控政策里的金融政策,比如首付款、房贷利率等等,都应该有一些引导政策。
  具体到房地联动机制,在土地供应的过程当中,土地供应量还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此外,土地供应结构也非常重要。土地供应过程中,要侧重让需要增加供应的城市增加土地供应,同时,租赁等新的结构、新的需求是很重要的方向,要进一步优化结构。 (佳禾)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3 版:产经】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让新市民青年人租得到租得起租得好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