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文智 文/摄
巨大的弧形通道架子上,紧密分布着几十支日光灯管,在白色灯光照射下,一辆周身簇新光亮的米黄色卡车犹如一个庞然大物,稳稳停靠在卡车总装生产线的最后一道工位上,等待工人们的检验。“以前,通过气密检测仪检测,180秒内,卡车制动管路气压无明显压降,就可以下线出车间了。现在我们增加了一个工序,就是通过刷清洁剂方式对于非制动管路进行气密性检查。”郭佳丽说。
郭佳丽是陕西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汽)汽车总装配厂质检科副科长,2011年大学毕业到陕汽工作,先在一线生产岗位锻炼。“7个月的锻炼时间不长,却让我对一线岗位质量工作要求有了切身体会。”郭佳丽告诉记者,自此她迈出了从事质检工作的第一步。
9月24日上午,外面秋雨绵绵,陕汽总装车间内,绵延不断的红白黄各色卡车依次排队,等待零部件装配。已经有10年质检经验的郭佳丽,穿戴深蓝色工服工帽,在巨大的装配车间内迈步从容。
在最后一道工位上,一位工人钻到卡车车架下面,拿刷子蘸一下专用清洁剂,在非制动管路上环圈一抹,查看是否有气泡产生。记者了解到,这个操作很简单,却是装配线工人额外增加的一道工序。“依据企业质量大数据平台,我们质检部门从后端市场发现非制动管路漏气故障涉及密封圈的安装,通过增加这样一个手动检查步骤,就可以避免类似问题出现。”郭佳丽说,“但是速度与质量在装备制造行业是一对永恒矛盾。”
郭佳丽告诉《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刚当上质检员时,她是汽车总装车间质检部门唯一的女性,经常为了质检问题与一线岗位的大老爷们争吵,“当时的挫败感很强。后来随着企业质量大数据平台的建立完善、各种质量管理方法的推行以及自己工作方法的逐步改进,一线工人们慢慢转变了对质量管理工作的看法,自我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也更加喜爱和珍惜质检员的岗位。”
郭佳丽对记者说,在陕汽质检部门工作10年来,每当企业取得耀眼的成绩,她与集团1100多名质检人员、3万多名生产线上的工人一样,内心倍感自豪,就在不久前,陕汽因“基于‘四新’引领的双循环智能质量管理模式”获得了中国质量奖提名奖。“经过严格质检的陕汽卡车,走出车间,走向世界,我们每一位质检员和陕汽人都无比自豪。”当气密性检查合格的米黄色卡车被牵引走下最后一道工序,驶向总装车间大门时,郭佳丽脸上洋溢着自信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