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聂国春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印发《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提出,到2025年,与现代金融体系相适应的标准体系基本建成,金融标准化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质量效益和生态效益充分显现,标准化支撑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明确七大建设重点
金融标准是金融领域需要统一的技术要求,为金融活动提供规则、指引。记者了解到,“十三五”时期,政府部门发布金融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37项,市场自主公开金融团体标准47项、企业标准4307项。
标准化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中的作用愈发凸显。例如,商业银行担保物等产品服务标准明显提升金融市场产品与服务品质。不宜流通人民币等货币金银标准净化货币流通环境,让老百姓“用干净钱、用放心钱”。金融消费者投诉统计等消费者保护标准有效提升消费者满意度。网上银行系统等标准支撑开展金融线上服务,有效满足疫情期间的金融服务需求。
不过,《规划》也指出,“十三五”时期金融标准化还存在诸多不足,包括金融标准体系发展不均衡不充分、市场自主制定标准有待进一步规范、标准数字化转型缓慢、专业研究机构数量和能力不足、复合型人才短缺等。
为此,《规划》明确了七个方面的重点,即:标准化辅助现代金融管理;标准化助力健全金融市场体系;标准化支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标准化引领金融业数字生态建设;深化金融标准化高水平开放;推动金融标准化改革创新和夯实金融标准化发展基础。
“《规划》以顶层设计的方式,对金融标准的制定、实施细节进行了统筹,并以金融标准推动金融业数字生态的形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金融标准将在未来推动金融行业高质量发展、健康发展,推动金融业提质增效和拓展金融应用场景。
推进消费者保护标准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在利用标准化辅助现代金融管理方面,特别提出要推出金融消费者保护标准建设。
《规划》提出,要加强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和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产品与服务信息披露标准制定,推动将明示贷款年化利率纳入金融标准,保障金融消费者知情权。针对互联网平台涉及的金融业务,制定标准合同指引。完善金融消费者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标准体系。继续推进金融消费者投诉分类和处理指引标准建设,建立完善促进金融纠纷多元化解决的标准,助力健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机制。
在保险方面,《规划》明确要求聚焦满足消费者需求与服务社会民生,重点加快保险产品、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与服务、保险管理标准研制。例如,制定商业医疗、长期护理、养老服务、健康管理等方面标准,推动机动车辆保险等领域标准制定,探索巨灾保险标准化建设等。
在普惠金融层面,要以标准助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例如,制定农户信用信息等业务标准,推进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标准建设,探索建立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评价标准,实施线上金融服务适老化改造、线下服务无障碍标准建设,助力弥合“数字鸿沟”,加快制定金融业生僻字处理标准。
江苏苏宁银行金融科技高级研究员孙扬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金融消费者保护标准的建设,将有利于互联网巨头金融业务合规经营。今后在信息披露、信息获取、投诉处理、纠纷解决等方面,将拥有更标准化、更规范的依据。
完善金融大数据标准体系
随着金融数字化的深入,金融大数据引起广泛关注。
《规划》明确提出,要统筹金融数据开发利用、公共安全、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保护,加快完善金融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保护等标准规范。同时,完善金融大数据标准体系,探索制定金融大数据采集、清洗、存储、挖掘、分析、可视化算法等技术创新配套标准;制定金融数据质量、脱敏、分级分类等标准;制定金融数据应用建模、元数据、算法评价等标准;制定银行业客户交互行为数据采集等业务数据标准。
记者了解到,目前金融行业已经启动了“金融数据安全”系列标准研制。其中《金融数据安全数据安全分级指南》《金融数据安全数据生命周期安全规范》已经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