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识破保健食品消费九误区
作者:刘传江

■本报记者 刘传江
  近日,黑龙江省消费者协会梳理出保健食品常见消费误区,提醒消费者谨防上当。
误区一 保健食品能治病
  “保健食品能够治疗甚至治愈疾病”的说法是错误的。
  保健食品可以调节、增加人体的某些机能,像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患者,可以在正常服用药物的前提下,选用一些保健食品辅助治疗。选择保健食品一定要对症,一定要根据身体所需,最好有医生的诊断建议。
误区二 保健食品当饭吃
  一些消费者听信广告宣传,把保健食品当饭吃,认为服用了多种维生素就可以少吃蔬菜水果,吃了钙片就可以不喝牛奶豆浆……其实,这些想法不太科学。
  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主要来源于日常饮食,任何营养品都不可能代替日常的食物为我们提供全面均衡的营养。在正常情况下,只要科学合理搭配食物,吃得适量、吃得均衡,就不容易出现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
误区三 过量服用保健食品
  有人觉得年纪大了,应该补补身体。于是亲朋好友送、自己买,保健食品越吃越多,结果造成过量服用,不但增加胃肠负担,还可能引发毒性反应。
  例如常见的人参,虽然是好东西,但并非什么体质的人都能吃,吃得不对的话,会引起发热、上火、烦躁不安、血压升高。对于长期酗酒的人,可能酒精已经对肝脏造成不良影响,这时如果服用深海鱼油,就可能使肝功能受损。
  另外,部分滋补保健食品应当按疗程服用,否则很容易营养过剩或产生副作用。
误区四 撇开医生胡乱买
  有的老年人每天要吃好几样保健食品,结果吃出一身病。正确的做法是,在医生指导下,首先搞清楚自己缺什么,再确定补什么、怎么补、吃多少合适。例如,蛋白粉适用于患严重胃肠道疾病或晚期癌症者,如果消化功能不错,能吃豆制品、肉蛋类食物,就没有必要花这个冤枉钱。
  服用保健食品不仅要因人而异,还要因病、因时、因地而异。如果盲目滋补,不仅无益而且有害。例如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者,就不宜服用鹿茸类补品,否则会导致头晕、目赤、吐血、尿血。
误区五 价格越贵越好
  现在保健食品行业有句话叫作“一成成本、二成流通、三成广告、四成利润”,就是说保健食品的很大一部分利润都投到了广告和销售商家身上,真正在产品营养价值环节的投入却并不多。
  所以,价格越贵并不见得效果越好,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同一种功能,一种产品包装豪华,天天做广告,价格自然畸高;另一种产品,看着不起眼,其实营养价值并不见得比前者差多少。
误区六 迷信“高科技”
  现在市场上各种打着“高科技”(纳米、量子、磁场、生物电、基因、干细胞等)名目的保健食品很多,消费者一次次掏腰包,结果仍然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
  例如某干细胞产品宣称可以治疗癌症、脑萎缩、帕金森、艾滋病、老年痴呆等众多疑难杂症,可以使60岁的老人用后全身皮肤光滑像婴儿,白里透红,可以使不育不孕者治愈怀孕,男性前列腺者服用三天治愈。事实上,干细胞目前多运用于医疗领域,应属于医药生物方面的产品。目前在我国,被国家相关部门认可的只有造血干细胞移植,主要用于白血病的治疗,而不少企业却打着干细胞的名义忽悠老年消费者。
误区七 功能越多越好
  有些消费者都认为保健食品功能越多越好,其实这也是一个误区。
  我国的保健食品主要分为营养素补充剂和具有调节机体功能的功能性产品两大类。营养素补充剂指以补充一种或多种维生素、矿物质而不是以提供能量为目的的产品,其作用是补充膳食供给的不足,预防营养缺乏和降低发生某些慢性退行性疾病的危险。此类产品仅限于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误区八 把普通食品当保健食品
  目前市面上出现了许多与保健食品包装外观相似的普通食品,消费者在购买保健食品时,一是要认准“蓝帽子”(正规保健食品在产品外包装上印刻天蓝色、形如“帽子”的专用标志),二是要学会辨别产品包装上的保健食品批号和普通食品许可证号。
误区九 过度相信保健食品保长寿
  很多老年人热衷买保健食品,希望通过这些保健食品延长自己的寿命。但调查显示,长寿老人的日常生活和饮食起居其实是很随意的,有人早睡早起,有人晚睡晚起,有些人基本不吃肉、也有人要顿顿有肉。但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心态平和;起居有规律,睡眠质量好;饮食有节,不挑食;喜欢劳动,闲不住等。所有长寿老人都认为心态好才是健康长寿最重要的因素。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3 版:热点】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识破保健食品消费九误区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