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科学认知特殊食品
创新“发声”用心贴近民生
江西省九江市特殊食品科普宣传侧记
作者:吴斯琦 朱海
图片

图:老人们积极参与科普宣传活动互动环节。
■吴斯琦 本报记者 朱海
  科普宣传的目的是提高普通消费者认知水平,增强科学选购、理性消费的意识。在信息传播多元化的今天,以传统单一方式开展特殊食品宣传,显然难以承载新时代特殊食品科普的需求。近年来,江西省九江市市场监管局创新“发声”,用心贴近民生,用情感染消费者,在特殊食品科普宣传方面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果。
科普宣传要善于发声
  做到宣传“触手可及”。特殊食品的消费人群,包括老人、小孩和病患。以往在公共场所组织的宣传活动,很难做到有效覆盖。近年来,九江市市场监管局全力打造“公园广场”“社区宣传栏”“学校科普课”“农村夜校”“商超药店消费提示”五大宣传阵地,让消费人群身边的科普曝光率显著增加,效果明显增强。
  注重影响潜移默化。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很少会像以往那样驻足浏览一块宣传栏,或者在闲暇时细细体会一个公益广告,于是,车窗外的“一瞬”、就餐中不经意的“一秒”、电梯里等待时的“一分”,成为了九江市市场监管局进行特殊食品科普宣传的常态。在这些场合出现的宣传内容,或是化繁就简选择辨识度高的图片,或是“一看小蓝帽、二看注册号、三看配方表”这样朗朗上口的宣传语,有效提高了宣传效果。
  工作做到反复经常。特殊食品的消费群体相对固定,但是,具体的消费行为却是在不同的个人身上发生,这就要求特殊食品的科普宣传尤其需要注重经常化和持续化。近年来,九江市市场监管局一方面着力打造固定宣传阵地,与相关部门联合,在全市建成20多个社区示范点,把“游击战”变为“阵地战”;另一方面,常态化、经常性开展现场咨询活动,力争让特殊群体消费者形成“记忆习惯”,避免上当受骗。据统计,仅近三年,全市平均每年举办特殊食品科普宣传70场次,累计发放宣传手册3万余份,让定期科普成为了日常监管的规定动作。
科普宣传要深入人心
  有互动、接地气,让活动组织深入人心。单一用讲授形式进行特殊食品科普宣传,易让消费者觉得枯燥而心生厌烦。因此,九江市市场监管局在组织筹划科普宣传时,尝试变“说教式”科普为“体验式”科普,吸引消费者参与互动,适时的有奖问答和体会分享很好地增强了宣传的趣味性。加上直观的实物展示和现场答疑,往往能取得不错的宣传效果。
  能听、能看、能传,让宣传形式深入人心。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智能手机已成为大多数消费者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也逐渐成为开展特殊食品科普宣传的关键。在实践中,九江市市场监管局结合线上科普的发展,针对假借特殊食品之名实施养老诈骗的社会问题,制作了一批3分钟科普宣传短片,在电梯间显示屏、微信公众号、抖音平台进行转载传播,兼具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科普作品,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赞誉。
  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让科普内容深入人心。科普的内容直接和生活关联,其成败最终要看消费者能不能理解、是不是认同。在科普知识的传播方面,九江市市场监管局借助本地主流媒体“掌中九江”,设立科普专栏,既教常识也讲案例。“2016年,市民陈先生花568元高价买了一个水杯”“2019年,瑞昌市的梅婆婆受到不良商家诱惑”……像这样发生在身边的事例,代入感很强,让消费者“共情”的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加深其对科普知识的理解。
科普宣传要社会联动
  自2019年开始,九江市市场监管局在深入开展保健食品“进社区、进乡村、进网络、进校园、进商超”专项科普宣传活动的基础上,还积极与相关单位沟通,立足各自职能,开展了具有部门特点的科普宣传。截至目前,九江市委宣传部的市属新闻媒体资源、市商务局的防范打击“精神传销”活动、市公安局公布的举报方式和线索征集,都成为了特殊食品科普宣传的助力。
  九江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特殊食品科普宣传既要多发声、发好声,更要广泛发动、群策群力,成为社会共识。特殊食品直接关系“一老一小”等特殊消费群体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亟待社会各界持续深入做好宣传解读、舆论引导、氛围营造等工作,打出科普宣传、谣言治理、案例曝光、正向引导“组合拳”。围绕特殊食品科普宣传工作,既要有权威科学的“阳春白雪”,也要有根植群众的“下里巴人”,只有各界携手发出特殊食品科普宣传的“好声音”,才能奏响特殊食品共治共享的“交响乐”。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2 版:热点】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创新“发声”用心贴近民生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