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天没有什么事情,便想到庙里去买点梅花水仙,也点缀点缀年景。到了西四牌楼,只见由西而来,往西而去的,比平常多了。有些人手上提着大包小件的东西,中间带上一个小孩玩的红纸灯笼,这就知道是办年货的。再往西走,卖历书的,卖月份牌的,卖杂拌年果子的,渐渐接触眼帘,给人要过年的印象,那就深了……”这是张恨水先生在小说《金粉世家》开篇里描写的大寒前后,京城百姓置办年货的热闹场景。
时光流逝,物换星移,有些传统不知不觉变成了历史。过了大寒,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就过完了。
去过北京故宫的人,多半都会注意到太和殿汉白玉栏杆旁边的日晷。据故宫宣教部工作人员介绍,其实故宫的日晷很多,乾清宫、坤宁宫、养心殿、慈宁宫等前均有陈设。古人通过日晷、圭表观测日影来测定时间。而二十四节气主要适用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黄河流域。一年约365天,24个节气,故每个节气约15天,根据已经观察到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日期,可以推断其他节气的日期。大寒是冬至(12月22日)后的第二个节气,约为1月21日。
科技的发达让观察时间变得没有那么重要,城市化浪潮让农耕文化逐渐式微。但有些东西还是刻进血脉的,即便大寒不用给果树打杈,也还是会在冬至吃饺子、清明寄哀思。
民俗学者、北京民俗学会会长高巍说,在北京,冬至会有颐和园金光穿洞、太和殿正大光明牌匾被照亮等现象,无非是太阳和地球自转公转的关系。因为这种关系,我们观察到二十四节气以及由此带来的天气变化,对植物、动物的影响等。按照二十四节气过日子,就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实践制度,进而形成习俗、观念,构成了二十四节气的人文资源和成果,是适应自然变化的人类智慧的结晶。一开始,节气可能会更多用于指导农业生产。现如今,如何通过科技手段更好地认识二十四节气,去应对这种变化,四季可能会过得更加有滋有味,人与自然也会更加和谐。
大寒作为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一个节气,提醒我们不忘感谢家风的传承、亲情的温暖。做好一顿年夜饭、访亲问友、看望家人特别是长辈,一年到头,这些会给人以鼓舞慰藉,让人们对新的一年充满期盼,这是重要的精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