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标准创新贡献奖
让智能制造的中国标准走向世界
专访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优秀青年奖获得者韦莎
作者:任震宇
图片

图: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优秀青年奖获得者韦莎。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任震宇
  近期,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的2022年度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颁奖仪式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所副总工程师韦莎获得优秀青年奖。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是我国标准化领域的最高奖项,韦莎为何能获得“优秀青年奖”?近日,《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对其进行了专访。
起草智能制造标准
  在韦莎的个人履历表上,有着一串“闪耀”的资历:IEEE(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智能制造标准委员会主席;ISO/IEC JTC1数字孪生工作组召集人和SAC/ TC159数字化转型工作组副组长;2018年IEC青年专家;作为主要执笔人,参与制定编写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出生于四川成都的韦莎是一名80后。2015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毕业后,韦莎来到北京,正式开始接触标准化工作。当时德国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我国也开始研究智能制造,考虑到韦莎的专业优势和留学经历,部门领导决定让她从事智能制造标准的国际化工作。
  “我学的是通信专业,做物理层的网络编码方向的研究。实事求是地说,在我读书阶段,对标准的接触比较少。”韦莎告诉记者,“但我的专业经历,特别是对通信领域的OSI模型以及各种通信协议和接口定义的了解,为后来从事智能制造标准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韦莎告诉记者,当时她对智能制造标准领域很陌生,第一步工作就是查阅国内外各种资料。
  “2015年5月,上级交给我一个任务,起草一份智能制造的系统架构,这是我后来牵头起草的国家标准《智能制造系统架构》的雏形。”韦莎认为,正是在起草这份系统架构的过程中,她学会了如何用系统思维来看待智能制造,这为她后来作为主要执笔人之一参与制定编写《指南》提供了很大帮助。
  随着对标准化工作逐渐熟悉,韦莎承担起越来越重要的标准起草工作。她接到任务,要作为组长单位主要负责人之一参与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牵头的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总体组工作,参与制定编写《指南》。
  韦莎告诉记者:“以前起草标准体系的时候只有一个框架,列出一堆要做的标准,再给一个标准化清单。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不一样,是第一次把智能制造系统架构作为标准体系的一部分放进去。就是建立一个魔方一样的三维系统架构,也就是智能制造标准化的内涵和边界,再从系统架构中推导出要做哪些标准化的模块,以及具体要做哪些标准。这样一来,做标准的人看到的不仅仅是结论,还有推导过程,知道某个具体标准是怎么来的,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效果。”
  《指南》确定了当前和未来我国制造业从自动化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发展方向,覆盖了我国制造业的关键领域,在我国智能制造总体推进框架、标准化顶层设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让中国标准走向世界
  标准作为技术通用语言是实现国内国际软联通的重要手段,先进的智能制造标准也要走出国门、面向世界。
  韦莎告诉记者,《智能制造系统架构》虽然是《指南》的一部分,但它在制定之初不仅限于此。“随着智能制造技术推广,我国的智能制造企业会在国外建厂,外国的智能制造企业也会来我国投资,不同的企业之间有各种业务往来,需要通过顶层设计达到互联互通效果,需要有国际化的智能制造体系标准。我们希望能让我们的智能制造标准融入国际标准体系,成为不同国家、不同产品领域涉及智能制造的共识。”韦莎说。
  在智能制造的国际标准体系中,系统架构是重中之重。据韦莎介绍,在起草《智能制造系统架构》时,结合了国内外很多智能制造企业的实践,从一开始,它就不只是我国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的一部分,而是要作为整个行业的共识。为了推动形成国际共识,韦莎等人将《智能制造系统架构》输入到ISO、IEC和ITU等国际标准化组织。
  当时IEC有专门的智能制造参考模型工作组,其任务就是把全世界各国一共23个关于智能制造的系统架构模型融合成一套统一的标准。而韦莎等人的工作就是和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智能制造体系模型进行互认。
  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23个智能制造系统架构模型来自不同国家、标准化组织、企业,彼此间差异很大,要将这些模型统一起来,难度可想而知。
  韦莎告诉记者,当时讨论得十分激烈,最后经过代表协商,提出使用元模型来解决这个问题。所谓元模型,是指在各国、各大组织提出的系统架构模型基础之上的更高层次的模型,它规定通过什么角度来看待这23个系统架构模型,让这23个系统架构模型都成为元模型的一部分。最终,各方达成一致。
  通过团队的共同努力,《智能制造系统架构》作为《指南》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IEC《智能制造统一参考模型》国际标准,还与德、美、日等国的智能制造顶层设计进行了互认。
为标准化工作贡献中国力量
  在推动智能制造中国标准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韦莎感到,要增强在国际标准制定过程中的认可度,就必须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发挥作用、贡献力量。
  韦莎说:“以前我们在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时,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学习如何制定标准。随着我国产业升级,我们要增强标准制定过程中的认可度,要在国际标准化工作中贡献中国力量。”
  近年来,韦莎牵头制定了虚拟工厂、机器视觉检测系统等3项国家标准,这是国内首批将数字孪生和机器视觉技术应用到智能制造中的规范性文件,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创新性。
  “所谓的数字孪生,就是通过对产品各种数据收集,在电脑上形成产品的数字镜像,二者就像孪生兄弟,一模一样。比如,我们采集一辆汽车的数据,在电脑上可以形成一辆数字化的汽车,然后我们可以对这辆数字汽车进行各种实验,模拟其在各种路况、速度下的状态,分析其使用过程中的各种变化,获得宝贵的数据,预测其使用寿命等。”韦莎解释说,“我们的工作就是要给这种技术制定一个统一标准,帮助它更好发展。”
  韦莎推动成立了IEEE智能制造标准委员会并担任主席,为顺应技术交叉融合趋势,推动在ISO/IEC JTC1孵化成立数字孪生工作组,作为SC-41物联网与数字孪生分技术委员会现任最年轻的工作组召集人,主持制定JTC1首项数字孪生标准,为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核心技术水平,引领国际发展趋势作出了突出贡献。
  韦莎还连续7年担任中德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组中方牵头专家,从2019年开始连续4年担任IEEE标准协会标准董事会董事,也是最年轻的女性董事,连续两年担任新标准委员会副主席,累计审查800多项标准立项和修订申请,深入参加IEEE标准协会的各项顶层治理工作;推动在TC159全国自动化系统与集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了WG19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工作组,并担任副组长,在ITU-T SG20推动立项《智能制造关键绩效评价模型》国际标准和《数据共享控制模型》研究报告;担任2017年G20全球工业4.0标准论坛联合主席,持续不断向国内外产业界宣传推广我国智能制造标准化成果。
  从标准化工作的“新兵”到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优秀青年奖获得者,伴随着中国产业升级和标准化工作的发展,韦莎一路走来。如她对记者所言,从事标准化工作让她获益良多,希望在未来能为标准化工作作出更多的贡献,为实现《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的目标添砖加瓦。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2 版:综合】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让智能制造的中国标准走向世界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