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互换特产”走红 新社交还是新消费?
作者:吴博峰
图片

图:“互换特产”正成为一种新的社交方式。
■本报记者 吴博峰 文/摄
  凭借相互的信任、对异地特产的期待、打开快递的惊喜……“互换特产”近期在各大社交平台上流行起来。不过,当一些人沉浸于“互换特产”所带来惊喜的同时,也有不少网友吐槽起自己上当受骗的经历。一时间,引发了各方关于诚信与风险的讨论。
“互换特产”受青睐
  “本地不仅有出名的点心,也有蜜桃、银瓜及各类水果,想要尝试不同地区特产的赶紧私信我,让你不用前来就能尝到具有浓浓本地风味的食物……”近期,诸如此类的特产信息在网络社交平台上随处可见。这既不是商家的产品营销话术,也不是当地文旅部门招揽外地游客的宣传语,而是快速风靡全网的一种互动新模式——互换特产。
  所谓“互换特产”,是指陌生网友之间口头约定,互寄家乡特产,它本质上是一种线上陌生人社交衍生出的新模式。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年轻一族对此颇为推崇,许多人将其视为结识异地朋友的机会。
  河北省保定市消费者何龙便是“尝鲜族”中一员。“我在网上无意中刷到了‘互换特产’的信息,感觉很有意思,有一定的挑战性,就试着寻找交换特产的‘搭子’,最终选择了山东的网友。”何龙说,今年山东旅游热着实火了一把,但他从来没有去过山东旅游,所以对当地特产还挺好奇的。
  何龙告诉《中国消费者报》记者,他原本与山东省青岛市的一位网友约定互换200元的家乡特产,但这位网友直接邮寄了近20斤的特产,包括海蜇头、芝麻酱、奶枣、烧饼、虾酱等,甚至还有在当地销售火爆但他从未听说过的崂山可乐,货品价值远超约定价格。这不但让他大饱口福,也让他感受到了当地人的实在。
  据了解,“互换特产”兴起的初衷,是让人们既可以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礼物、品味不同地区的特色美食,也省去了往返的时间成本和费用开销。记者在互联网平台浏览看到,各类“互换特产”信息层出不穷,虽然仅是文字信息,但各种地方特色食物的产品介绍仍让不少人提起了兴趣,争相体验别样的购物乐趣。
  据记者观察,对于“互换特产”,不同人群的要求不尽相同。部分网友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提出要求,比如限定网友所在地域或者希望交换到具体商品,还有部分网友对食物口味做出限制,也有网友没有提出任何具体要求,只想体验一把“开盲盒”的乐趣。
  何龙表示,相比起自己直接购买,他更享受未知的惊喜。而且,通过这种方式,他和那位青岛网友成为了朋友,并互相约定继续向对方邮寄其他有当地特色的产品,这又是一份额外的惊喜。
欢喜与失落同在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有着与何龙一样愉快的互换体验。记者注意到,随着“互换特产”知晓率提升,参与人数极速增加,多位网友遭遇了信任危机。
  9月8日,有云南网友向《中国消费者报》记者爆料,她和一位外地网友约定好各自去当地超市互换300元特产。为了展现诚意,她还特意多花了几十元,甚至驱车去市区购买品牌鲜花饼。然而,对方收到快递后却直接失联。从满心欢喜到失望透顶,该网友经历了过山车般的心情转换。
  与这位云南网友完全没有等来对方回礼不同,网名为“小zhang鱼”的网友虽然收到了包裹,但与她的期待差异太大——包裹里只有5包威化饼和4包干脆面,这跟对方当地特产一点不沾边。
  类似的经历也在其他网友中出现。记者调查发现,如今,当在搜索引擎输入“互换特产”后,紧跟着词条会出现“被骗”“避雷”“失望”等字眼。
  对此,财经评论员张雪峰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期爆火的“互换特产”现象反映了人们对新鲜事物和美食的追求和好奇心,但也需要注意网络交换中存在的潜在风险。比如,交换双方之间的信任问题,以及可能出现的交换物品真实性和质量问题等。
个人权益咋保障
  过期13年的陈醋、没有任何生产企业标识的肉质品、已经完全化掉的巧克力制品……记者从各地网友的分享中看到,“互换特产”存在不同程度的产品质量问题。
  综合来看,产品过保质期以及“三无”包装是网友主要诟病的对象。除此之外,由于“互换特产”需要向陌生人透露个人地址及联系方式,所以也涉及到个人信息保护问题。记者了解到,部分不法分子借“互换特产”外衣从事强买强卖交易,更有甚者展开诈骗活动,使原本真心实意的互换活动变了味。
  “此类行为违反了公平交换原则,也损害了其他人的利益,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和惩罚。”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赖阳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如果遇到不诚信的交换行为,应该主动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权益,也为公平的交流环境做出努力。
  张雪峰表示,与陌生人交换个人信息时,需要选择可靠的平台和交易渠道,确保个人信息的安全性。“互换特产”是新社交还是新消费?目前还不好一概而论,但无论是社交还是消费,唯有诚信才能长久。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3 版:热点】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互换特产”走红 新社交还是新消费?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