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收费模式引热议
“城市漫步”前景如何
作者:李建
图片
图片

图一:雍和宫对面的五道营胡同是年轻人常来的打卡街区,处处透着青年人的小资文艺范儿。
图二:钟鼓楼是北京中轴线的北端起点,是著名的游玩景点之一。
■本报记者 李建
  花几十元甚至一两百元请人领着“遛弯儿”是不是交“智商税”?那些网上呼唤陌生人AA制散步的帖子,谁能保证引来的不是“深坑”而一定是“惊喜”?《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调查发现,从Citywalk走红开始,类似的质疑与争议就一直存在。Citywalk的“槽点”在哪儿?这种从线上开始的文旅消费需求新表达,在线下又面临哪些现实问题?
收费引发争议
  一场“5到8公里散步,每人收费78元”的四川成都Citywalk活动,虽然有中英双语领队全程陪同、有保险和酒饮,还有夜间美术馆体验和江边露天音乐会,但依然引发了部分围观者“付费式遛弯儿,吃相是否难看”的质疑。
  9月17日,《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在小红书上看到,尽管离这场活动的组织者@Trek n Track发布“质疑回应”已过去了两个月,可仍有人谈论这件事。“散个步还要78元”等之类的吐槽,说明看上去很火的Citywalk,即使是在年轻人圈里,花钱参与的方式也没有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调查了解到,随着热度上升,各大城市的City
walk组织者越来越多,各类漫步活动的“招募帖”屡见不鲜,引发较多争议的还是那些收费的“遛弯儿”。
  记者检索梳理小红书平台上百余条吐槽发现,对以漫步特色街区为主的项目,质疑焦点往往集中在收费是否必要或是否合理方面,如果线路中包含收费景点,则普遍质疑“和徒步的跟团一日游有啥区别”。
  在一篇Citywalk吐槽文字后面,网友@cassandra跟帖说“自己不认道吗,还得花钱让他们领着walk”,而@句句今天吃什么呢则表示“不知道的还以为跟着领队走一路都有空调吹呢”。
  一位成功组织多场Citywalk活动的95后旅游博主徐璐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说,网上对City
walk的吐槽,总的来说还是因为不同圈层的人对Citywalk“概念”的理解和认知不同,分歧主要源于两点:一是带人“遛弯儿”是否有文化知识含量和组织成本,二是大多数Citywalk活动都预设有路线和攻略,可能不符合一部分人的心理预期。
  徐璐说,除了提前了解熟悉情况的踩线成本,漫步过程中可能用到的零食、矿泉水、荧光棒等物料费用、特定打卡点位的餐食饮品和场地成本,都需要花钱,所以,花钱参加Citywalk活动就是交“智商税”的说法太过片面。
  至于心理方面的落差,徐璐表示“确实存在”,毕竟有些人内心坚持认为“漫步就该随心所欲”,就该“慢下来沉进去体验”,而有的组织者缺乏相关知识储备与独特感悟,无法满足参与者深度体验城市历史和人文的期待。
  记者了解到,除了直接收费引发的争议,一些不收报名费或服务费,途中却要求在打卡点位购买高价食品、纪念品等隐性消费也让参与者失望和不满。
社交+游览衍生问题
  即使已经过去1年多,说起玩桨板摔倒导致脚趾骨裂的经历,@Katherine仍然无法释怀:如果不是领队说那个小瀑布可以冲,也许自己不会摔倒,而摔倒后也没人带她上岸做应急处理,只让把脚泡在水里……
  像@Katherine这样因为参加City
walk活动遭遇人身伤害的案例,目前尚不多见。不过,部分受访者告诉记者,遇到类似情况,有关权益可能无法得到保障。
  《中国消费者报》记者从线上线下渠道的多个Citywalk社群了解到,City
walk活动组织者构成较为复杂,有的纯粹出于兴趣和热情,有些“攻略推荐者”则声称拥有导游资格证,同时,一些较有经验的社群活动可能统一购买保险,但也可能视情况让参与者签订免责协议。而那些更注重社交元素、完全AA制行走的团队,大都从未想到过如何面对突发的意外风险,更没有约定争议出现时责任的分担问题。
  一直坚持免费组织活动的95后建筑设计师@功夫茶壶告诉记者,收费意味着自己更像服务者,参与者会对服务质量等方面有要求,这种体验就像加班,所以,自己更愿意在活动中扮演一位“负责提音响的广场舞大爷”。
  在中国消费者协会社会监督部主任张德志看来,如果只是偶尔通过小红书等平台召集活动、平摊成本,依据现有旅游法律法规,很难判定其是提供旅游产品的商业行为,也不宜过多强调组织者责任。但如果是多次且收费的活动,同时提供了交通、餐饮、导游等两项以上旅游服务,则应视为经营行为,组织方应具备旅游业务经营资质,即使宣称“只招呼朋友,不接待上帝”,也应依法承担相应的消费者权益保护责任。
  社交元素的注入和表达,可能是与Citywalk相伴的另一种“风险”。
  定居湖南长沙的大学教师毕先生告诉《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自己更习惯两三个人小范围AA制社交漫步,先发帖“寻人”,然后筛选能聊到一起的搭子。毕先生认为,陌生人社交还是要提高警惕,保护好自己。
  《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调查发现,Citywalk团队大都是十几个人“遛街”,有的还统一服装,在领队带领下,红灯停、绿灯行,而在无标识的路口则猜拳决定漫步方向,一些夜晚徒步的团队有时会边走边畅谈畅饮。
  河北省文化旅游研究院一位专家认为,这样的集体徒步是否会对沿途居民和交通安全造成影响,是否会成为“社交+游览”式的“暴走”,值得进一步观察。
“微旅游”的启示和未来
  Citywalk的热与红,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年轻一代消费者对旅游消费的个性化追求,旅游消费中文化表达与生活观呈现的权重更加凸显。从这个层面来看,年轻人深度理解城市的社交方式无可厚非,可以适时适度地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加以引导和规范。
  张德志认为,对于AA制、纯互助类型的Citywalk,相关平台可以建议或倡导组织者、参与者借鉴拼车出行的相关指导意
  见,遵循民间互助自愿、维护合法权益、规范漫步行为、严禁非法经营的基本原则,提倡各方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明确漫步线路、信息核实、安全责任、费用分摊等各自权利义务,确保规范和安全。
  一个概念火了以后,它的经济效益会吸引众多投入者和跟随者,同时也一定会产生分化,这是流行文化的必然趋势。北京春秋旅行社总经理杨洋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以Citywalk为代表的“城市微旅行”业态,门槛相对较低,目前可能呈现出产品数量迅速增加但鱼龙混杂的情况,这是业态处于初级阶段的典型表现,也符合行业的发展规律。
  《中国消费者报》记者了解到,受疫情影响,人们的出行半径缩小,旅游从“远距离低频次”向“近距离高频次”转变,而高频次的背后,就对旅游目的地深入“阅读理解”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以融入都市为“卖点”和“特点”的城市微旅行,应运而生。
  记者从上海市文旅局了解到,上海春秋旅行社是全国各大旅行社当中较早推出和重点打造“城市微旅行”产品的旅行社,一些诸如“建筑会说话”“海派城市考古”等系列“读城”微旅活动,虽然产品的客单价相对较低,但拓宽了传统旅游产品的边界,满足了游客碎片化的都市旅游需求。目前,春秋旅行社还将微游产品和服务的实践成果转化为标准,制定了《微旅游服务规范》。
  杨洋认为,虽然从个人角度来看,Citywalk不必有特别明晰的商业化概念边界,也不是说消费者只能通过这种新型的“旅游产品”才能完成对城市的体验。但对主体构成复杂、活动形式多样的漫步组织来说,个人的应急能力和专业化程度远比不上正规的经营平台。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如果漫步纯粹是放松心情或健步休闲,当然没必要花钱“消费”。但如果是从体验文化内涵,触摸了解历史、感受城市的传统与鲜活如何互动的角度出发,确实离不了既有专业素养又有知识储备、情感情怀的“带路者”和“讲述人”。
  在文旅部信息中心副主任信宏业看来,年轻消费群体文旅消费的新需求对整个旅游行业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它要求相关经营主体从文旅资源提供、产品推陈出新、从业人员服务水平和细节方面,都要有更高品质、更具温度、更具触达能力的改善与提升,而这也正是文旅企业积极推动自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
  (本文图片由李伟摄影)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4 版:市场】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城市漫步”前景如何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