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智能网联汽车成为展会的主角。
图二:现场观众体验智能网联汽车的驾驶乐趣。
图三:智能飞行器受到现场观众青睐。
■本报记者 吴博峰 文/摄
9月21日—24日,以“聚智成势协同向新——迈向商业化应用新征程”为主题的2023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以下简称网联汽车大会)在京举行。在这场汽车饕餮盛宴中,呈现出哪些新的技术趋势?又将如何影响广大消费者的用车生活?《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在现场进行了深入采访。
智能出行日新月异
“要不要做一场游戏,比如成语接龙或是猜谜语,来缓解长路驾驶的疲倦感。”刚刚走进网联汽车大会现场,记者的注意力就被一番听似2位成年人之间的对话所吸引。实际上,这是车载智能语音系统和一位参观者在交流。
此前,由于技术水平有限,搭载智能网联系统的量产新车大多只能完成既定语音指令,比如打开天窗、关闭空调、播放音乐等。经过几年的市场沉淀,这些曾经刷新消费者用车方式的既定语音指令逐渐被视为“传统”功能。在此背景下,智能网联汽车如何满足消费群体新需求,成为车企技术创新的焦点。一场以消费者需求为出发点的智能化比拼也就此展开。
更懂人们交流语义的AI大模型对话交流系统、全新亮相的智能网联汽车、品类繁多的网联化技术最新成果……今年的网联汽车大会让记者明显感受到汽车品质和智能化水平的全面提升。
“没想到此前在科幻电影中看到的场景如今真的走进现实,如果能将其投入市场化应用,那么就能既躲避拥堵,又能节能环保。”消费者陈冰在了解完一款无人飞行器产品后向记者表示,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亲身体验一把“飞起来”的感觉。
展台工作人员对记者介绍说,这款飞行器的最大载重是160公斤,能够搭载2名成年人,设计飞行高度是1000米以内,它的纯电续航时长可达25分钟,对起降环境要求较低,预计在2026年前后量产下一代产品。
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搭载辅助自动驾驶系统的智能网联乘用车市场渗透率进一步提高,达到了42.4%。在关键技术上,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车用操作系统、大算力计算芯片等实现了装车应用,跨域融合与控制器技术实现突破,高性能激光雷达感知范围达到了250米。业内预测,两年后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有望达到75%。
近年来,我国对智能网联汽车提出了明确规划目标。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委联合印发的《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提出,到2025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基础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管和网络安全体系基本形成,实现有条件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达到规模化生产的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大兴机场和首都机场在本届网联汽车大会期间开通自动驾驶接驳服务,真正实现了自动驾驶车辆在社会开放道路上的人车混行。同时,本届网联汽车大会还设立了京津冀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展区、“头号玩家”AI大模型+汽车互动专区等特色展区,大幅提升了公众参与体验感,宣传推广了智能网联前沿科技。
自动驾驶规范发展
目前,组合驾驶辅助(2级)自动驾驶车型已广泛应用。记者在网联汽车大会现场发现,无论是新能源车还是传统燃油车,基本上所有车企均有搭载有条件自动驾驶(3级)车型的准备和量产规划。
因相关法规限制,目前3级自动驾驶仍处于测试阶段,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汽车企业的相关投入。据悉,在今年年底举行的2023广州国际车展上,将有多家车企集中展示有条件自动驾驶(3级)及以上技术成果。
汽车市场追逐自动驾驶的热度不只停留在主机厂,我国还一直积极推进自动驾驶路测牌照的发放工作。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已有超33座城市发放了自动驾驶路测牌照。比如,天津市河北区日前获得中心城区首批自动驾驶路测牌照,2台自动驾驶中巴车将正式开始公开道路测试,这标志着自动驾驶车辆首次具备在天津市中心城区开放测试道路进行路测的条件。
在追逐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道路上,更为核心的是安全。9月22日,市场监管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副主任肖凌云在网联汽车大会上表示:“在新技术应用当中,我们已经发现了安全性挑战。比如,在自动驾驶或者高级辅助驾驶功能应用时,车辆在包括避让障碍物、预测不足等情况时,可能会出现无法识别或误识别的问题。”他还分享了一起真实事故案例:一辆车开启自动驾驶模块,在右侧车辆切入的过程中,它丢失了目标识别,加速撞向了切入车辆。
事实上,去年,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委)发布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就已正式实施。与传统车辆相比,自动驾驶车辆在真正“上路”前需要在自动驾驶功能方面通过仿真、试验台架、试验场、封闭道路、公共道路测试等多项验证环节。
谈及“沙盒”监管和汽车召回的区别时,肖凌云表示,召回监管是面向所有汽车产品和汽车技术的,而“沙盒”监管面向的是新技术、新功能和新模式。召回监管主要面向已知的风险,对于未知的,尤其是新技术和新功能带来的未知风险,要通过“沙盒”监管来进行规制和调整。
标准体系愈加完善
据相关机构统计,去年我国智能网联汽车规模近1070亿元,比2017年增长近4倍,预计到2025年将突破2000亿元。在庞大的规模效应背景下,业内普遍认为,标准制定是智能网联汽车未来发展的关键,要为更高阶自动驾驶大规模量产持续铺路。
智能网联汽车具备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和自动控制,或与外界信息交互乃至协同控制功能的汽车,是推动车联网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其技术逻辑和商业模式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这对标准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前不久,工信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2023版)》(以下简称《指南》),旨在为车联网产业提供更加完善的标准体系。《指南》显示,我国计划到2030年,全面形成能够支撑实现单车智能和网联赋能协同发展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
《指南》明确提出了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的短期和长期目标,为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路径。短期来看,到2025年,我国将形成能够支撑组合驾驶辅助和自动驾驶通用功能的标准体系,这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消费者有望看到更加智能、安全的驾驶辅助系统在市场上广泛应用。
公安部副部长王志忠在网联汽车大会上表示,未来将推动修改《道路交通安全法》,增加自动驾驶汽车上路通行条件、交通违法认定、事故责任划分等内容,明确法定地位,明晰法律责任,确保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有法可依。我国还将推行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专用号牌、车辆出厂预查验等改革新政,积极提供智能网联汽车身份确认、上路测试、安全通行等服务保障,为产业发展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