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聂国春
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商银行”)日前发布公告称,该行获准筹建浙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浙银理财”)。因金融监管总局的批复日期为2023年12月29日,故浙银理财成为2023年唯一一家获批筹建的银行理财子公司,也是第12家由股份制银行设立的理财子公司。
金融监管研究院研究员王雪薇表示,浙银理财是金融监管总局成立后重启理财公司批复的第一家理财子公司。至此,已有12家股份行均设立了理财子公司,银行理财子公司数量也增至32家,成为我国资产管理行业的重要力量。
中小银行或成牌照发放重点
早在2020年11月,浙商银行即发布公告称,该行拟出资20亿元,全资设立浙银理财,持股比例为100%,以上事项最终以有关监管机构批复为准。
时隔3年,浙商银行收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筹建浙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的批复》(金复〔2023〕506号)。根据该批复,浙商银行获准筹建浙银理财,并在筹建工作完成后提交开业申请。
据了解,在资产管理新规要求打破理财产品刚性兑付后,多家银行开始申请设立理财子公司。2018年12月,原中国银保监会正式批准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设立理财子公司。2019年6月,建信理财在深圳开业,成为国内首批开业的银行理财子公司。
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国内已有31家银行理财子公司正式开业,包括国有6大行、11家股份行、8家城商行、1家农商行旗下的理财子公司以及5家中外合资理财公司。
普益标准研究员姜玲表示,浙银理财的获批筹建意味着全国性银行机构均已获理财子公司牌照。监管部门重启牌照发放后,中小银行或将成为接下来的牌照发放重点。
记者了解到,此前天津银行、广州农商银行、齐鲁银行、成都银行、西安银行、广东顺德农商行等10余家银行计划设立全资理财子公司。河南、湖北等地也发文表示,支持地方法人银行设立理财子公司。
在姜玲看来,2023年以来,理财子公司成立的脚步明显放缓。因此,在银行理财市场高质量转型发展过程中,短期内监管部门或将按照“成熟一家,批设一家”原则,保持平稳的牌照发放节奏。
理财子公司成市场主力
随着理财子公司数量扩容,全国性银行的理财业务逐步转至理财子公司,后者的理财规模在理财市场中份额占比逐年提升。
普益标准数据显示,2023年年末全市场理财产品最新存续规模为263666.41亿元,银行理财子公司整体规模为224961.43亿元,占全市场规模的85.32%,理财子公司的“主力军”地位已愈加巩固。
记者梳理发现,在2023年6月末理财规模普遍下降的情况下,部分理财公司仍然实现了逆风翻盘,增长幅度由高到低排序分别为苏银理财、青银理财、交银理财、光大理财、信银理财、南银理财、平安理财。截至2023年6月末,理财产品存续规模排名前3位的是招银理财、兴银理财和信银理财,均为股份行理财子公司。
浙商银行理财业务的加入,将使得理财规模继续增加。据了解,近年来浙商银行相继推出了“升鑫赢”“涌薪”等净值型理财系列产品。截至2023年6月末,浙商银行理财产品余额为1764.37亿元。
浙商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浙银理财获批筹建,是推动理财业务回归本源,强化风险隔离,引导社会资金活水灌溉实体经济的新起点。设立理财子公司,补齐牌照短板,有利于更好地整合业务资源、丰富理财产品体系,更好地满足客户多样化金融需求。
在普益标准研究员崔盛悦看来,浙银理财的加入,为理财公司群体注入了新的活力,意味着理财子公司将继续扩容,行业格局将变得更加复杂多样,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规范业务和创新产品是关键
理财子公司设立的初衷是为了打破刚兑,2022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了多次破净潮,从而引发投资者的赎回潮,2023年上半年理财规模下降明显,2023年下半年受业绩修复影响,理财产品规模才有所回升。
理财子公司该如何破局?崔盛悦认为,理财子公司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理财子公司需要深入了解客户的投资需求、风险偏好和投资目标,以便开发出更符合客户个性化需求的产品,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理财方案;积极探索产品的创新设计,目前有部分理财子公司从产品投资策略、费率收取以及兑付方式等多方面入手,创新产品设计,获取更多市场投资红利,提升客户体验感;强化品牌特色,打造差异性产品线,理财子公司可以根据自身的品牌定位和优势,推出与品牌特色相符合的产品,同时结合产品的风险、底层资产配置策略、流动性等特征,打造差异化产品线,以满足不同偏好投资者的需求。
除了增强公司投研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崔盛悦认为,规范理财子公司业务、加强投资者教育也至关重要。
对此,监管部门已开展行动。2023年10月,中邮理财因7项违规事由收到340万元罚单、工银理财因8项业务违规被罚710万元。2023年11月,兴银理财因8项违法违规事实被罚合计1240万元,刷新了理财子公司的被罚纪录。据《中国消费者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理财子公司成立以来,已有8家理财子公司被监管部门处罚,其中仅2023年就有5家理财子公司被监管部门处罚,罚金累计高达2875万元。
专家表示,在当前防范金融风险的要求下,未来监管部门对理财子公司的业务规范将更加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