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市场监管助力特色品牌发展
“会仙板鸭”兴了产业富了百姓
作者:李诚明 顾艳伟

李诚明 本报记者 顾艳伟
  “傅老板,这批板鸭准备发到哪里去?”“发往广东佛山……”《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近日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临桂区会仙镇旧村时,呈现在眼前的是各家各户忙碌的景象,满屋满院、房顶挂满了板鸭,形成了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
  临桂马蹄、四塘豆腐乳、茶洞罗汉果、五通青皮甘蔗、会仙板鸭……临桂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会仙镇旧村更因板鸭“火出圈”。因为板鸭,这个只有近40户的回族小村庄在两广地区闻名遐迩,村民也因制作板鸭走上致富道路。
  “会仙旧村板鸭,风味独特,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是桂林美食一绝。”傅永兴板鸭腊味加工厂老板傅任杰自豪地说,据《广西回族历史与文化》记载,民国时期,桂林会仙的旧村板鸭每年都大量供应桂林城乡市场,在回汉群众中享有盛誉。
  会仙板鸭沿用古法制作并结合现代加工技术,经过清洗、拔毛、开膛砍骨、腌制、截边、定型、晾晒、风干等10多道工序,其制作工艺手法独特,并融合了当地回族的风俗习惯,制作出来的板鸭色泽金黄、咸淡适中、腊香浓郁,最终形成了餐桌上的美味和节日送礼佳品。
  据傅任杰介绍,今年板鸭销路看好,预计可达到10万只。目前,加工厂除了自家人加亲戚15人外,还请了12名邻近村民,后续估计还会增加人手。
  据临桂区市场监管局会仙市场监管所所长黄剑介绍,近年来,会仙镇在传统板鸭制作的基础上,不断在更新板鸭菜品上做文章,制作出桂花板鸭等创新菜品,并通过举行“会仙板鸭节”、板鸭线上直播等活动,将农文旅深度融合,打造特色板鸭品牌,进一步擦亮“会仙板鸭”这块金字招牌。
  目前,旧村板鸭生产小作坊共27家、生产企业1家,今年销售量预计可达40万只,产值超过2000万元,帮助本村及附近20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傅永兴板鸭腊味加工厂是该村唯一一家申请了商标注册的企业,成为旧村板鸭的代表。同时,傅任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致富不忘乡亲,积极帮扶和带动乡亲共同致富,被会仙镇党委授予“党旗领航·乡村振兴党员带富先锋富”称号。
  黄剑告诉记者,为规范会仙板鸭小作坊生产经营秩序、消除食品安全隐患、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市场监管部门对旧村27家“旧村板鸭”获证小作坊负责人就食品生产、食品经营监管方面进行培训指导,督促指导企业认真落实食品质量和安全要求,切实负起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我们一直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做到持证上岗,并且严格要求作坊和企业自觉做到对原辅料采购进行进货查验、索证索票,确保食品安全。”黄剑介绍说,多年来,市场监管部门坚持严格监管,严防不合格板鸭产品流向市场,为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把好第一道关。
  同时,还帮助企业拓展销售渠道,让板鸭这一传统美食焕发出新活力,走向全国百姓的餐桌,实现群众增产增收。
  临桂区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赵敏表示,下一步,将充分发挥市场监管部门贴近市场的优势,通过标准化、认证认可、品牌创建、食品安全和消费维权等有效措施,助力会仙板鸭小作坊规范发展和转型升级;大力扶持临桂特色产业,积极培育和申报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商标,进一步推动相关农产品和产业品牌化、特色化、规模化发展,全面促进乡村振兴。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 版:要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会仙板鸭”兴了产业富了百姓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