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养成洗手好习惯。
图二:使用有抑菌功效的洗手液能有效抑制一些常见的致病菌。
生活中看不见的病菌威胁无处不在。手又是暴露时间长、触碰病菌机会多的部位。虽然大家都知道饭前必须洗手,却不知道生活中还有很多病菌风险较高的场景,如果触碰后没有及时洗手,将会带来健康风险。尤其是对于抵抗力较弱的儿童来说,面临的健康风险会更大。那么如何建立良好的手部卫生习惯呢?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病菌威胁?
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触细菌,但其实大部分细菌对人体是无害的,属于人体的正常菌群。只有一小部分菌群是有害的,称之为“条件致病菌”,在免疫力下降和大量接触后易引发感染疾病。人体内常见的致病菌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这些细菌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以及皮肤接触等方式传播。由于孩子的免疫系统还不完善,抵抗力较弱,如果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更容易接触到病菌而生病。
哪些生活场景致病菌含量高?
舒肤佳与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文化发展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发布的《2023科学洗手倡议书》中,分析了十大生活场景致病菌的检出情况,其中平均检出频率最高的3个场景分别是收发快递、共享单车使用和学校体育器材使用。
各种场景下致病菌检出率虽不相同,但对健康的影响都不容忽视。《2023科学洗手倡议书》针对不同场景给出洗手提示。
1.收发快递洗洗手。快递外包装及内部可能会经多人接触,致病菌污染风险较高,收发快递场景检出致病菌高达12种。因此,应养成拿取快递或拆开快递后洗手的好习惯,避免通过接触快递外包装将致病菌带到手上,再传染给自己和家人。
2.骑完单车洗洗手。共享单车把手及车座致病菌平均检出率可达34.5%。因此,建议骑行共享单车前后都应洗手,如果没有条件及时洗手,可以使用免洗洗手液或清洁湿巾擦拭手部。
3.通勤之后洗洗手。搭乘地铁、公交时,座椅和扶手每天频繁地被不同人接触,致病菌检出率相对较高。所以通勤后也应及时洗手。
4.健身之后洗洗手。健身房的运动器械共用频繁,很难保证每次使用前都有效消毒,检出致病菌多达10种。健身后,应当及时洗手洗澡,保持健康好习惯。
5.室外活动洗洗手。小区健身设施、孩子爱玩的游乐场,可能都潜伏着看不见的致病菌。即使看着不“脏”,使用公共设施后也要注意清洁手部。
6.体育课后洗洗手。体育课上,孩子们摸过各种球类、杠铃、地面的手再摸眼耳口鼻,如果刚巧被其他小朋友携带的病菌污染,就可能有感染的风险。
7.逛街购物洗洗手。公共场所人流密集,超市购物手推车、商场扶梯等处均为致病菌检出的“重灾区”。
8.切完生肉洗洗手。居家场景中,尤其要注意的是厨房的清洁卫生。在接触过生肉后,也要及时清洁双手,防止有害病菌的传播。
9.饭前饭后洗洗手。俗话说“病从口入”,吃饭前洗手,可以有效减少并去除原本存在于手上的细菌和病原体,避免将其带入食物中,导致食源性疾病。
10.去过医院洗洗手。医院场景致病菌检出种类高达12种。接触病人前后以及触摸医院设施器材后一定要洗手,预防医源性感染,避免把病菌带回家,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如何更好地清洁手部?
手部皮肤经常与外界接触,有效去除附着的有害细菌甚至病毒,可以有效防止其通过接触传播进入人体。想要更好地做好手部卫生清洁,可以选择有抑菌功能的洗手液搭配“七步洗手法”勤洗手,远离病菌并长效保护。
第一步(内):洗手掌,流水湿润双手,涂抹洗手液或肥皂(抑菌洗手产品可以更长效地抑制病菌生长),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第二步(外):洗背侧指缝,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第三步(夹):洗掌侧指缝,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揉搓;
第四步(弓):洗指背,弯曲各手指关节,半握拳把指背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第五步(大):洗拇指,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第六步(立):洗指尖,弯曲各手指关节,把指尖合拢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第七步(腕):洗手腕、手臂,揉搓手腕、手臂,双手交换进行。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要勤洗手,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生活场景下触碰了物品后一定要洗手,清除细菌、病毒危害健康的隐患。 (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