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热点聚焦
自制假茅台被鉴定为真 茅台方承认结果出错
作者:孟刚

■本报记者 孟刚
  近日,“自制假茅台被打假办鉴定为真”的话题冲上热搜。6月22日晚,茅台集团官网发布说明,针对鉴定结果出错,称鉴定员操作不细致、不严谨,反映出公司在产品鉴定流程管理上存在薄弱环节。
  6月24日,记者查看“自制假茅台被打假办鉴定为真”相关视频发现,鉴定人员仅检查了瓶身外观标识,并未对酒体进行任何鉴定、检查,在短暂观察、鉴别后便口头告知“酒是真的,没问题”。
  记者梳理市场监管和公安部门近年来查办的案件发现,茅台酒的主要造假手段包括回收真酒瓶再灌装、使用专业设备打孔(在真茅台酒瓶上钻出针孔,将真酒抽出后注入其他低价酒)、利用回收材料制作假冒产品等。
  茅台方面提供的资料显示,茅台集团组建了100余人的专职维权队伍,常驻各地开展维权工作,每年用于防伪应用及维权费用近4亿元。此事发生后,有人质疑,为何厂家自身的防伪体系发挥不了作用?
  山东省个体私营企业协会酒业分会秘书长欧阳千里表示,从严格意义上讲,鉴定一瓶酒的真伪最少需要两名专家(鉴定人员),如专家意见一致,便可断定真假。如专家意见相左,则需要增加一名专家。对于茅台而言,防伪暗记很多,部分专家未必能够全部掌握,若只检查自己擅长的部分,可能会造成误判。
  此事也引发了业内人士担忧。酒类营销专家肖竹青告诉《中国消费者报》记者,此次事件可能会诱导更多逐利者铤而走险,也会让投资人感觉到公司巨大研发升级防伪投资打了水漂。同时会让茅台收藏者和“茅粉”恐慌,因为不知道自己存的茅台酒或喝的茅台酒哪一瓶是真的。这种恐慌可能会加大茅台酒市场价格震荡下行。
  欧阳千里认为,此次舆情的发酵加重了市场对茅台假酒的恐慌,所以茅台方需要更加规范鉴定流程。建议消费者购买茅台时留好相关凭证,比如抄码,以防止后期的争端。
  针对此事,北京理道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王久成表示,针对假冒产品,法律上虽然未规定生产者负有打假的义务,但打假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王久成认为,《产品质量法》为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划定了红线,茅台公司作为品牌企业,应当对其生产的产品质量负责,无论是履行社会责任、保护消费者权益,还是保护自身知识产权,都必须强化经营主体责任。
  茅台方面表示,其将继续以消费者为中心,持续提升产品鉴定专业能力和数字化水平,加强产品鉴定管理体系建设。针对利用回收包材制作假冒产品等痛点问题,不断优化产品防伪溯源体系,切实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消费体验。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3 版:热点】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自制假茅台被鉴定为真 茅台方承认结果出错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