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2024年十大消费维权新闻评选结果揭晓
作者:钟消

■钟消
  2024年,消费市场供需两旺,消费维权工作亮点纷呈。整治“鬼秤”、“特供酒”专项治理等,助力守护公平交易、共筑诚信市场;开展公益诉讼、约谈、专项调查等,进一步降低维权成本,让消费者无忧消费;“职业闭店人”、演唱会退票政策不合理、微短剧内容低劣引发的消费纠纷备受关注,如何在实践中做好新业态下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值得不断思考和探索……
  今天,《中国消费者报》2024年十大消费维权新闻揭晓。鉴往知来,相信2025年消费维权工作将为全方位提振消费、促进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1.市场监管部门持续助力消费安全
  2024年,市场监管部门持续出击,全力保障消费安全。3月,市场监管总局部署开展为期1年的“特供酒”清源打链专项行动,线上线下严打重惩违法行为、铲断非法制售链条,截至目前共查获“特供酒”超66万瓶、制假售假设备500余套(台)、包材490余万件(套),联合公安部门累计捣毁制假售假窝点200余个。4月,国务院安委会部署开展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行动,市场监管部门聚焦电动自行车非法拼装改、防火阻燃性能、电池安全使用年限、防篡改技术等,健全质量标准体系,严格产品质量监管,加强对电动自行车、蓄电池、充电器生产企业的执法检查,严厉打击违法行为……《中国消费者报》对保障消费安全相关工作持续报道,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2.《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施行
  2024年3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消保条例》),自2024年7月1日起施行。《消保条例》共7章53条,细化和补充了经营者义务相关规定,完善了网络消费相关规定,强化了预付式消费经营者义务,规范了消费索赔行为,明确了政府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职责,消费者协会履职要求,细化了消费争议解决相关规定,对违法行为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能够更加有效地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事业进程中的里程碑事件。
3.北京办成打击“职业闭店人”全国首案
  “职业闭店人”参与预付式经营企业闭店逃债、侵害消费者权益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职业闭店人”主导的闭店行为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冲击了社会信用体系,给人民群众造成经济损失。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在公安部门支持下,通过健全事前风险预警、事中部门联动、事后打击惩戒的工作机制,形成对闭店企业、“职业闭店人”、背债中介、背债人群体全链条高压打击。2024年,北京市市场监管部门对北京小蕃茄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艺术伞)、北京木翼创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木艺艺术)2家涉嫌职业闭店的艺术培训机构及3家涉案背债中介机构、2名闭店人立案调查,查处虚假登记、协助虚假登记等违法行为,罚没款合计65.58万元,办成打击“职业闭店人”全国首案,取得突破性进展。
4.每日4万张的故宫门票去哪了
  2024年8月,《中国消费者报》聚焦暑期旅游旺季景区门票难抢这一消费者普遍关注的话题,就故宫每天放4万张票但消费者仍旧一票难求,很多消费者只能通过黄牛购买加价门票或者通过购买高价“门票+导游”产品得到门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揭露黄牛为什么能拿到门票、旅行社又怎样抢到预约票,并对恶意抢票行为采取的技术手段及景区门票管理问题进行探讨,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超50家媒体进行转载报道。
5.消费者组织出手规范文娱演出市场
  2024年7月15日,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公开约谈大麦、猫眼、摩天轮等6家票务平台以及北京国潮悦动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幽伶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5家主办方,指出当前演出市场存在演出门票退票政策不合理、平台义务落实不完善等问题。6家票务平台均提交整改方案,文娱演出市场的部分问题整改取得阶段性成效。2024年,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针对演唱会退票规则开展专项调查,发现通过第三方销售渠道购票时,演唱会退票规则与当地官方渠道的统一规则不一致,相关消费争议多发频发且聚集度较高。对此,上海市消保委强化消费投诉调处工作,调动公益律师先后提起11起支持诉讼案,同时呼吁制定更清晰、更明确、更公平合理的演唱会退票规则。
6.京津冀3地消协组织调查大数据杀熟
  大数据分析能帮助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做出判断,但当算法根据个人数据进行差异化定价,它就可能演变成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利器。2024年,京津冀3地消协组织体验调查了在线购物类、在线旅游类、民宿类、外卖类、打车类、在线票务类、短视频/直播、共享单车/电车八大互联网消费平台类别,发现仅有8.7%的消费者认为没有遇到过大数据“杀熟”,大数据“杀熟”已成为普遍现象。根据体验调查结果,3地消协组织从大数据应用企业、有关部门、消费者3方面给出意见建议,促进大数据的规范使用,避免消费者被价格歧视。报道得到百余家媒体转载,有效督促了互联网企业规范自身行为,承担起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责任。
7.网购食品配料表信息明示不足
  通过网络购买食品早已成为生活中的常见场景,但不少消费者发现,很难通过商品详情页准确获取食品的配料表信息。此外,市场上很多药食同源的食品宣称具有中药材的功效,极易误导消费者。2024年5月,《中国消费者报》聚焦食品安全,通过系列报道对网购食品不明示配料表信息及药食同源食品的成分安全性告知、禁忌等标注不够详细等问题进行深入调查报道,对行业乱象进行揭露,为消费者网购食品提供指导,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8.口腔医疗乱象有点多
  从电梯轿厢到公交站台,从朋友圈到短视频平台,随处可见口腔医疗机构宣称低价种牙或正畸的广告,但消费者根据广告去口腔医疗机构选购服务后,常常碰到糟心事。2024年“3·15”期间,《中国消费者报》连续报道了拜博口腔、维乐口腔、松鼠口腔、华美口腔、格伦菲尔口腔等口腔医疗机构种牙正畸效果难如人意、低价引流、价格不透明、退费难等问题,多角度将口腔医疗中存在的消费陷阱进行了揭露。
9.微短剧市场待规范
  凭借跌宕起伏的剧情,微短剧成为短视频领域的新宠。2024年,《中国消费者报》聚焦网络微短剧消费市场,对微短剧强制续费、缴费后难以取消订阅、内容缩水、宣传免费实则看几集后收费、申请退款却找不到入口、不良导向、恶意引流、内容低劣雷同等乱象,以及行业监管新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全面报道,促进了微短剧行业的健康发展。
10.化妆品宣传名不副实
  近几年,化妆品市场新品辈出,这些产品主要以解决人们的焦点诉求如祛斑、美白、抗皱、抗衰为卖点,但这些卖点往往真伪难辨。2024年,《中国消费者报》深入调查化妆品市场,陆续推出“化妆品直播观察系列报道”“‘黑汉芳’洗发水一洗就黑?揭开‘白发转黑’产品的真面目”“光阴也可逆?揭开‘她龄’抗衰的神秘面纱”“AromatHerbs海外旗舰店售卖的377美白精华无法提供功能信息”等调查报道,曝光化妆品直播间暗藏的消费陷阱,为消费者揭开不法商家惯用虚假宣传等套路背后的“秘密”,帮助消费者避坑。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 版:要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2024年十大消费维权新闻评选结果揭晓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