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侗乡飞出“致富鸡”
作者:张晓东 顾艳伟/文 顾艳伟/摄
图片

图:杨彪和同事一起将马胖香鸡打包装箱。 顾艳伟/摄
■张晓东 本报记者 顾艳伟
  1月20日,夜幕降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县八江镇马胖村生态养殖基地,养殖员莫保华正准备进场抓鸡。这些生长在马胖村高弄屯大山上的鸡野性十足,顺坡飞翔可飞出近百米之遥,白天很难抓到,只有天黑后进了鸡舍才能开始抓。“平均一周抓两三次,一次抓60只到100只不等。”莫保华说。
  马胖村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定点帮扶村,莫保华口中说的鸡正是马胖村近两年精心打造的集体经济产业之一的马胖香鸡。马胖村依山傍水,山上植被茂盛、山下溪水潺潺,吃着青草、喝着山泉水长大的马胖鸡肉质鲜香紧实,在当地小有名气。
  2023年4月,广西市场监管局干部杨彪到该村担任第一书记。杨彪发现,马胖鸡虽然在当地很有名,但依然处于村民散养层面,产业内生动力不强,与市场接轨不畅。经过研究,杨彪提出要依托广西市场监管部门的优势,逐步将马胖鸡打造成马胖香鸡,并向市场化、品牌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以品牌引领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养殖场占地50亩,每年养殖约5000羽,产值可达近40万元,联农带农200多人。”1月21日早上,在杨彪的带领下,记者来到马胖村高弄屯马胖香鸡生态养殖场参观。这个建在半山腰的养鸡场由4个大型鸡舍组成,鸡舍内并没有成排的狭小鸡笼,而是错落有致地摆放着成年人胳膊粗的木头,所有的鸡都在地上自由地奔走觅食。
  杨彪告诉记者,马胖香鸡的饲料来自山上的青草和山泉水,鸡舍摆放的木头供鸡晚上栖息,较好地保持了鸡本身的生长环境。由村民分散散养变为集中散养、集中喂食,可以更好地保证鸡的品相和鸡肉品质。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杨彪开始了马胖香鸡市场化运作的尝试,马胖村的后盾单位和爱心企业成了马胖香鸡第一批客户。之后,马胖香鸡的订单越来越多,2024年马胖香鸡不仅飞出了“侗乡”,还飞出了“壮乡”,飞到了北京、陕西等地。
  “去年9月,我们在县城苏城农贸市场开了家小门店,平时每个月能卖出300多只鸡。”在销售门店,杨彪化身包装工和同事一起打包装箱。
  杨彪告诉记者,为了保证马胖香鸡的品质,推动马胖香鸡产业发展,今年1月初,他们请了技术专家上门提供技术服务,提升养殖水平。从今年开始逐步实行分批养殖,确保每个重大传统节日都有香鸡出栏投放市场。
  “有个好消息和你分享,我们的马胖香鸡已经申请注册专用图形商标并通过初审,估计马上就能获证。”在送记者出村的路上,杨彪说有了技术和品牌的加持,马胖香鸡的市场化前景会越来越好,马胖村的乡村振兴之路必将在马胖香鸡产业的带动下行稳致远。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2 版:综合】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侗乡飞出“致富鸡”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