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博物馆里过大年”成为全国各地游客的新时尚。
图二:非遗文化热带动各地博物馆游升温。
■本报记者 孙蔚 文/摄
春节,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节日,正以全新的方式被演绎。“博物馆里过大年”成为全国各地游客的新时尚。在这个充满喜庆与团圆的节日里,各大博物馆不再是平日里静谧的知识殿堂,而成了热闹非凡、充满文化气息的欢乐海洋。
特色博物馆吸引八方来客
在大凉山深处,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在春节里热闹非凡,一场场独具民族特色的“博物馆里过大年”活动吸引着八方来客,为新春佳节增添了别样的文化韵味。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不仅是我国的第一个民族博物馆,也是国内唯一一个反映奴隶社会形态的民族学专题博物馆,被誉为“专题博物馆的典范”。
“我对彝族文化很感兴趣,这次春节特地来凉山,就是想好好感受一下彝族独特的文化魅力。”农历大年初五,来自四川成都的游客小李兴奋地对记者说。他一边仔细欣赏展品,一边用照相机记录下每一个精彩瞬间。
在博物馆前的中央广场,记者看到,一场热闹的彝族歌舞表演正在上演。演员们身着绚丽的民族服装,载歌载舞,欢快的节奏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个人。小伙子们的舞姿刚劲有力,姑娘们的歌声清脆悦耳,引得观众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录像,还有不少游客忍不住跟着节奏一起摇摆。
据记者了解,凉山彝族自治州是非遗大州,目前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国家级20项、省级138项、州级341项、县级571项。在20项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中的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彝族服饰、毕摩绘画、彝族刺绣,在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都有丰富的实物藏品。
除了歌舞表演,博物馆还在春节期间举办了彝族传统手工艺体验活动。孩子们在讲解员的指导下学习制作彝族的传统玩具——布谷鸟。他们手中拿着彩笔和颜料,认真地描画着,不一会儿,一只只栩栩如生的布谷鸟便在他们手中诞生了。孩子们举着自己的作品纷纷拍照留念,成就感满满。
还有的游客围坐在一起,跟着彝族手工艺人学习制作彝族传统的漆器手镯。手工艺人耐心地示范着制作步骤,大家小心翼翼地拿起工具,尝试在漆器上绘制精美的图案。“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可真难啊!没想到春节期间来博物馆还能体验非遗制作,这也让我更加佩服彝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了。”一位正在制作漆器的游客如是说。
“博物馆举办这些活动就是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彝族文化,尤其是在春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传统文化走进更多人的生活。”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陈列宣教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活动,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和传承民族文化,让彝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非遗文化热带动博物馆游升温
乙巳蛇年春节,是“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的首个春节。打卡博物馆、观摩并尝试非遗工艺制作……今年春节期间,在南来北往的旅行潮流中,非遗文化热带动了全国各地博物馆游持续升温。美团旅行数据显示,春节假期前5日,“非遗体验”搜索量上涨387%,“非遗手工”搜索量上涨790%。其中,近四成搜索者为“00后”年轻人。
据记者了解,多地博物馆成为春节期间游客争相打卡的热门景点,许多博物馆也在春节期间推出了丰富多彩的非遗体验活动。比如,首都博物馆和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呈上“寻龙打卡”“博物馆里唱大戏”“博物馆里逛非遗”等文化活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办“民俗展演闹红火博物馆里过大年”系列活动,将北京、天津、河北、广东4地9个非遗项目带给广大观众。河北博物院举办“乐享河北”非遗会客厅文化展演活动,让游客在欣赏文物展览的同时,近距离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深入了解河北地区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
潮流新风尚吸引年轻人
“我觉得过年逛博物馆特别有意义,既可以放松身心,又能增长见识,而且博物馆里的活动都很有趣。”北京高三学生小冯告诉记者,他和几个同学一起,利用春节假期,参观了北京多个博物馆。
在孩子们看来,博物馆是一个充满乐趣和知识的大课堂。“我最喜欢来博物馆了,每次来都能发现新的好玩的东西。”小学生茉莉兴奋地说,“今年春节,我在首都博物馆里看到了真正的龙袍,还免费拿到了限量蛇年纪念卡,打卡了好多印章,太有意思了。”
“对于年轻人来说,博物馆里过大年是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打开各类社交平台,总能看到年轻人分享自己在博物馆的精彩瞬间、所见所闻,这也是他们与朋友交流互动的一种方式。”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联盟主席、上海大学教授安来顺对记者表示。
许多博物馆运用文化与科技融合手段,打造沉浸式场景,比如利用3D投影、虚拟现实等技术,让年轻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对文物和历史文化的兴趣。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任谭平表示,博物馆策展正经历关键转变,在内容生产方面,不再单纯以实体文物展示为主,而应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力求讲好文物故事。通过还原历史场景、讲述历史事件等方式,让观众更全面地了解文物所处时代的社会风貌。在语言建构上,从以往的单向文化传播,转变为与大众的文化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