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首钢园内的滑雪大跳台和不远处的几座冷却塔。
图二:攀岩爱好者在挑战自我极限。
■吕成海 文/摄
在老一辈的记忆里,首钢园是北京工业时代的钢花飞溅;在Z世代的认知里,这个工业遗址的故事则与北京两次奥运会紧密相连。2001年,因北京申奥成功,首都钢铁厂实施搬迁,当高炉渐熄、钢花隐去,本以为这个锈迹斑驳的工业遗迹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谁能想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冰雪魔法却让它焕发新生。
4月11日,在北京地铁11号线通往新首钢站方向,车厢内电子屏上跃动的滑雪形象提示着前方目的地与冬奥的深厚渊源。出站后,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吉祥物“冰墩墩”和“雪容融”地标迎面而立。当天首钢国际会展中心正举办一场有关健康消费的展览活动,参展者络绎不绝。在会展中心不远处的一个名为“奇妙钢铁小镇”的车站建筑前,4名年轻人正举着自拍杆合影。随着自拍杆逐渐上移,他们身后两个巨大的锈色高炉成了独特的背景。
谈及对首钢园的印象,一名姓王的同学兴奋不已:“之前经常在社交平台上刷到首钢园的精彩瞬间,今天终于有机会来到这里,一定要好好逛逛,还要尝尝网上热议的文创雪糕和首钢汽水。”
这种打卡式消费正是首钢园赛事+、会展+等融合发展的缩影。2024年,首钢园以WTT中国大满贯赛事为契机,掀起了一股体育热潮。赛事期间,日均入园游客高达7万人次,周边餐饮、住宿、文创等综合消费超过千万元,实现了体育赛事与消费经济的良性互动。同年服贸会期间,改造自四高炉的3.45万平方米国际化会展中心成为焦点,日均客流与销售额均创历史新高,真正实现“展在高炉里,高炉也是展”。
离开会展中心继续前行,一座带有SoReal超体空间字样的巨大高炉映入眼帘,高炉上搭载的大屏幕循环播放着科幻视频。传统工业遗存与未来科幻元素有机融合,使得整个建筑充满科幻气息与未来质感。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提到,要聚焦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等重点区域建设科幻产业集聚区。而在首钢园走向“科幻之城”的路途中,会展+同样发挥了拉动作用。在2020年至2024年间,中国科幻大会已连续4次落地首钢园,推动全息影像、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融入1号高炉的沉浸式体验空间,吸引了133家科幻产业链企业集聚,形成了“前店后厂”的完整生态,为科幻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首钢园的热闹并非仅局限于赛事、会展期间。在日常生活中,它通过构建多元化的消费场景,吸引了周边市民纷纷前来消费,成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首钢园内的六工汇购物中心是由原首钢二泵站改造成的,如今这里已成为融合运动、餐饮与休闲的多元文化场所。在购物中心一层转角处的攀岩馆,一位80后攀岩爱好者分享着他的感受:这项看似极限的运动实则充满智慧,攀登者既需克服心理障碍突破自我极限,更要像解题般精密规划攀爬路线与体能分配。据他透露,这个攀岩馆周末多为青少年体验者聚集,而工作日夜间则常见周边写字楼的年轻人前来锻炼。
巨型高炉成为骑行爱好者的背景板,运料通廊化作夜跑爱好者的专属路线,曾经的工业肌理被注入运动基因……首钢园的转型密码就藏在这样的日常生活图景中。2024年“五一”期间,这里的极限运动公园日均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首钢园骑行路线被骑友评为北京极具工业美感的骑行道之一。园区内建成的攀岩馆、滑板公园等,也成为了年轻人潮玩聚集地、都市人的夜间运动场。
首钢园正以“工业遗存+新消费”的化学反应,催化出集赛事会展、科幻体验、极限运动、潮流商业于一体的复合型消费场域。这里不再有钢花飞溅的热闹,却多了消费活力的涌动。在保留与创新之间,首钢园找到了平衡点,老工业区的钢铁筋骨,正在消费新场景的浸润下,生长出柔软而坚韧的城市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