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1905文创园在保留老厂房原有风格的基础上,打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空间。
图二:红梅文创园的红墙厂房曾是原料库,现在是年轻人喜欢的LiveHouse。
■本报记者 王文郁 文/摄
“没想到家里老人们当年上班的地方,现在成了我们打卡的网红店。”在红梅文创园内,沈阳的95后们举着手机直播,镜头扫过斑驳的厂房。这里曾是全国闻名的味精生产基地,如今却因2024年春晚取景火爆出圈。
在有着“共和国装备部”称誉的沈阳,像这样“锈带”变“秀场”的旧厂房并不少见,它们被打造成消费场所,汇纳文创产品销售、艺术品制作、小剧场演出等多种业态,与见证历史的老旧机器设备共同架构起消费新场景,引领各具特色文化旅游时尚消费。
坐落于沈阳西南的铁西区,曾是重字号老工厂的聚集地。4月11日,记者踏上沈阳老工厂的寻根之旅。从沈阳地铁9号线铁西区的沈阳重型文化广场站出站,一座总重量达400吨的“持钎人”主题雕塑映入眼帘。这座雕塑以抽象写意的手法,再现了两名持钎炼钢工人,在形似灼热铁水包的红旗下劳作的场景,而雕塑背后,便是1905文化创意园。
时光流转,2009年5月,沈阳重型机器厂整体搬迁前,用最后一炉铁水浇筑了“铁西”二字,成为永恒的纪念。沈重的二金工车间作为工业遗存被完整保留,成为记录当年工厂风貌与工业风格的活化石。
如何让工业遗存焕发新生,让城市记忆不被岁月掩埋?沈阳巧妙地将文化产业与工业文明相结合,让老厂、老院、老房、老砖、老瓦在修旧如旧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重新走进大众视野,使散落在城市之中的旧日斑驳锈迹,成为今天旅游文化热点。
1905文创园负责人徐比莉向记者介绍说,在2012年启动二金工车间改造时,他们以工业美学为基调,保留了原建筑设计风格,并根据产业需求、业态分布、优化动线进行分割,打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空间。取名1905,意在向沈阳工业文明的诞生致敬。
沈阳的工业遗存改建为文化创意园的例子不胜枚举。沈阳红梅味精厂旧址蝶变为红梅文创园,成为2024年春晚的取景地,至今仍是游客打卡的热门地标。白山黑水的东北大地,奉天(沈阳旧称)的记忆在沈阳飞轮厂部分厂房旧址改建的奉天记忆文创园中得以延续。这里曾生产过与凤凰牌、永久牌并称中国自行车“三剑客”的白山牌自行车,巨幅自行车画作、旧车原型以及墙面彩绘,都记录着曾经的辉煌。
90后原创插画师、沈阳联翩艺社主理人王思达从小在铁西区长大,他将创业地址选在了1905文化创意园,并毫不避讳自己是铁西工人子弟,还将父辈使用过的搪瓷缸摆放在插画作品的显著位置。虽然搪瓷缸的搪瓷已有少许脱落,但在他心中,却是一个极具年份感的好物件。
文创园内,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一幅幅插画、挂画、动漫画作,一件件辽绣、布艺、扎染等文创产品,以传统题材和东北特色文化为基础元素,衍生出杯垫、钥匙扣、冰箱贴、明信片等时尚文创小物件,填满了各个青年人创业的小空间。
“这些老厂房自带故事感,比商场更让人有拍照欲望。”专程从长春来打卡的大学生小王在1905文创园买了6套工业风明信片,“要把沈阳的硬核浪漫寄给室友。”
到文创园内看演出则是另一种时尚文化消费。4月11日晚,红梅文化创意园内,一场巡回演出沈阳站活动吸引了大量年轻人。距离演出开始前数小时,他们已在红梅文创园1号楼原料库门前排起长队,这里是年轻人喜欢的LiveHouse,是潮流文化、流行音乐、传统民乐的聚集地。
试想这样一个场景:当沈阳的退休工人在文创园里追忆青春,年轻人却在同一空间购买工业风潮玩。这种奇妙的代际共鸣,正是工业遗址改造的最高境界。从“生产车间”到“消费场景”,正生长出属于新时代的“工业新年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