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油菜盛花期,河道上的摇橹船一艘连着一艘。 兴化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图二:夜间烟花秀。兴化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图三:街区上矗立的“状元坊”。薛晶晶/摄
图上四:体验踩水车的小朋友。薛晶晶/摄
■薛晶晶
船桨划开碧波,5月的江苏兴化垛田上,青翠的油菜荚随风轻摇。“春天的油菜花哪里都有,但想体验船在花中行,兴化是独一份,不过油菜盛花期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明年你可得早点来。”74岁的刘船娘说。
花海演出点亮夜经济
兴化地区由于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当地人利用开挖网状深沟或小河的泥土堆积成高地种植油菜,这种高地被称为垛田。每年春风拂过,兴化垛田上便开满金黄的油菜花。垛田四面环水,各不相连,形同小岛,游客可乘船在交错的河道中穿梭。
5月5日,兴化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旅游规划发展科金科长告诉《中国消费者报》记者,今年千垛菜花旅游季的景区收入达历史第二高,仅清明假期3天千垛景区就接待游客约10万人次。
“去年清明节我和家人来过一趟,今年则是约了朋友一起来。”游客邓小姐说,“白天,我们在金灿灿的油菜花里打卡拍照。夜幕降临后,还可以观看这里的演出,数百架无人机跃上天幕,变化成水乡古镇的飞檐翘角、垛田菜花的金色波浪,十分震撼。”
“听说兴化的千垛油菜花海与法国普罗旺斯薰衣草园、荷兰郁金香花海、京都樱花并称为全球四大花海,她这次推荐的还真不错。”邓小姐的朋友兴奋地评价着,“晚上的实景表演我们还走到船上,体验了摇橹船、撒网捕鱼,水花溅在小腿上,凉丝丝的,很有趣。”
近年来,兴化市以垛田为核心,深挖花海经济,打造了春看菜花、夏观荷花、秋赏菊花、冬品芦花的四季文旅品牌。2024年创新推出了《壹念·千垛》生态水乡风情夜间实景演出,运用无人机、烟花秀、激光投影等特效技术,演绎水乡风华。据千垛景区统计,去年演出期间,夜间消费占比达35%,带动周边民宿入住率突破90%。
打造乡村住宿新体验
从2009年到现在,十几年间,千垛菜花旅游季带火了兴化的全域旅游。随着乡村的发展,村里不少在外地工作的年轻人都回来开起了民宿、农家乐,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盛花期的时候,周末的房间至少需要提前两周预订,凭借农家乐和民宿,我们去年收入超40万元。”毗邻千垛景区的一家民宿老板笑眯眯地说。走进民宿小院,只见沾着露水的蔬果堆放在竹篮里,院墙上挂着藤编工艺灯。“店里的竹篮、斗笠都是村里的老篾匠亲手编的,大家感兴趣的都可以去看一看、学一学。”老板说,民宿不仅带来了游客,也激活了村里几乎失传的老手艺。
在东罗村的老支书民宿,老板罗大叔被游客称作“行走的导游”,他把厨房变成了课堂,教住客制作当地特色菜烫干丝。“干丝先‘飘’成厚薄均匀的薄片,再切成丝,和火柴棒粗细差不多就行了。”罗大叔说。
切干丝,对徐女士来说是小菜一碟,但身旁的女儿却是折腾半天后,只切出了薯条状的干丝。于是,罗大叔笑着接手改刀,哒哒哒几下,“薯条丝”便不复存在。接着,他又教起怎么烫、怎么调佐料,并将做好的成品递给徐女士,让她们赶紧尝一尝。
罗大叔介绍,村里还会定期举办研学活动,季节不同活动也不一样,可以体验插秧、种菜、挖花生、掰玉米、割稻子、打稻穗、扎稻草人等农活,带大家感受自然课堂的单纯快乐。
数字赋能助力乡村发展
距离老支书民宿300米远的千岛果园,随着村子的建设发展,已从单一的小规模农业合作社发展成集观光休闲、娱乐餐饮、采摘垂钓等于一体的农业生态观光景区。千岛果园的理事长罗保全说:“果园有1600多亩土地,去年最高峰时,一天接待了45辆旅游大巴,2600多人来采摘。看着果园增长的收入和村民鼓起的口袋,感觉一切都值得了。”
“我们是从常州来的,带孩子来踩踩水车、看看垛田,了解一下这种奇特的农田地貌。”蒋先生说,等七八月份果园葡萄熟了,他还要带着孩子来这儿采摘游玩。
作为鱼米之乡,兴化的农产品不仅在田间地头卖得好,网络销售也很火热。东罗村的“八十八仓”特色农业品牌,带火了“壹禾壹斗”兴化大米、“青田萃”大麦若叶青汁、“珍膏兴”红膏蟹等产品,年销售额已突破3000万元。全市400余名红色主播化身直播达人和乡村推荐官,以乡音乡话加速农货销售。
“用直播和短视频的方式为农户带来更多收益,我觉得很值得。”大垛镇管阮村党总支书记李萍说,线上流量的赋能,不仅宣传了兴化的人文风情、特色产品,也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推动了乡村经济发展。“前几年,大垛镇党委将管阮村的郑板桥林园打造成板桥文化园廉政教育基地,活态传承板桥文化。2024年先后接待游客60多场次,为村里带来收入近10万元。”她说。
千年农耕展现新活力
“过度商业化会消解文化底色,我们必须为乡村留白。”金科长向《中国消费者报》记者介绍,兴化拒绝大拆大建,而是按照小规模、渐进式的绣花方式,因地制宜地推进东门、北门历史文化街区和沙沟古镇“两街一镇”的有机更新。
一方面,在千垛景区,通过限流预约、错峰游览,保障安全舒适的游览环境;在66公里长的千垛美路,保留水美、田美、垛美的水乡自然风光,实现“路在景中穿、人在画中游”。
另一方面,积极活化利用修缮后的历史街区,让古街区与新业态强强联手,形成文旅融合新亮点。在东门历史文化街区,一批茶饮、手作、花店等年轻化业态陆续开业,让烟火气与文艺范并存;而北门历史文化街区,则是通过整合资源,经常举办游走灯会、非遗大集等活动。
当无人机点亮星空,民宿床头的藤编灯带来温暖,当直播镜头对准田间,探寻历史文化的遗迹,兴化用文化做魂、科技为媒,探索出一条“以景带村、以村促产”的路径,让千年农耕智慧焕发现代活力。记者不由想起乘船游垛田时,刘船娘说的一句话:“咱们这垛田啊,是把文化种进了风景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