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观众和机器人互动。 李伟/摄
■本报记者 王小月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底,我国网民中有2.49亿人使用AI;商业智能数据服务商QuestMobile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我国网民中有5.7亿人使用AI,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触角已延伸至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在近日举办的2025(第二十四届)中国互联网大会上,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深入探讨智能体如何重塑生活,共同勾勒出通过技术构建清朗网络空间、借数智手段护航新业态发展的未来蓝图。
智能体赋能消费新图景
如今,智能体已广泛应用于金融、医疗、教育等领域。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借助各类智能工具不仅能高效完成日常工作、解决生活疑问,更能由此进阶成为“超级个体”。
智能体时代的互联网有哪些应用?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互联网协会原理事长邬贺铨表示,在应用场景上,智能体已在企业端和消费端展现出巨大潜力。企业端可通过“智能体即服务”提供低代码平台,或嵌入药物研发、供应链管理、医疗诊断等场景,以医疗领域为例,可通过影像分析、基因检测、病例分析等智能体协作实现联合诊断;消费端则可实现复杂任务代理,如智能行程规划、智能家居控制、个人健康管理等。
展望未来,邬贺铨表示,智能体正推动互联网范式从用户主导操作转向“智能体自主执行+人类监督决策”,人也从操作者转型为AI行为的决策者。尽管当前智能体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技术和商业模式有待创新,但作为生成式AI落地的核心路径,将为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奠定基础,推动互联网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AI的快速发展同样伴随着全新的安全挑战。奇安信副总裁韩永刚在演讲中警示:“智能体在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间自由游走、代人类执行任务时,其身份认证与权限控制成为新的安全盲区。”他举例称,美国已出现首例智能体越权事件——攻击者通过邮件植入代码,诱使智能体读取并执行恶意指令,导致数据泄露。
韩永刚认为,智能体时代的安全防御须实现三重进化:首先是保护AI自身,防范训练数据污染、模型投毒;其次是利用AI提升防御效率,通过多智能体协同实现漏洞挖掘、攻击溯源的自动化;最后是形成“人类监督+智能体执行”的动态防御体系。
加法思维构建清朗空间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让互联网成为未成年人学习、生活和成长的重要平台,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已达97.2%。然而,在享受互联网便利的同时,他们也面临着网络沉迷、信息泄露、不良信息侵扰等风险挑战。如何构建清朗网络环境,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不仅是全社会共同肩负的责任,更是互联网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第三届未成年人健康使用网络论坛上提出,构建有效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体系,关键在于要创设受未成年人欢迎的保护体系。他认为,当前许多平台在设置未成年人模式时,往往陷入“只做减法”的误区——简单粗暴地删除所谓“不良内容”,导致呈现给未成年人的是一个不完整的互联网。这种模式既缺乏对未成年人的吸引力,也无法真正满足其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多元需求。
储朝晖强调,保护未成年人的网络健康关键在于“做加法”。平台在过滤有害信息的同时,必须积极填充、推荐契合未成年人兴趣、促进其全面发展的优质内容。科技手段同样可以赋能创新,简化孩子们在探索、创造过程中的技术门槛,让网络空间成为激发潜能的沃土。
当前,游戏领域的问题尤为突出。黑猫投诉数据显示,2024年至今年上半年,游戏行业收到的未成年人相关投诉达9.1万单,占该行业投诉总量的50%以上,同比增长了8%。暑期作为未成年人网络使用的高峰期,游戏充值乱象亟待重点关注和有效治理。
面对大量涉及未成年人的消费纠纷,平台创新治理模式显得尤为重要。黑猫投诉市场部负责人游博雅介绍,黑猫平台通过“用技术做连接器,用规则做裁判员”的方式化解纠纷:用户提交投诉后,平台首先审核消费真实性并搭建信息渠道,推动消费者与商家直接协商解决;同时引入律师、媒体等生态合作伙伴协同推进。这种依托互联网平台高效性的治理模式,已实现全域千万级访问量、毫秒级响应,超十万家企业在该模式下实现投诉的自动化关联流转。
在本届中国互联网大会上,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了《共建未成年人健康网络环境倡议书》,旨在有效推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深入开展,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秘书长裴玮表示,协会鼓励企业积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通过AI、大数据等技术开发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网络保护工具和系统,自动屏蔽不良信息,为未成年人提供一个安全纯净的网络环境。
数智监管构筑新业态护城河
新兴业态的蓬勃发展为消费市场注入强劲动能。以北京为例,直播电商已形成内容生产、供应链整合、消费升级的完整生态链,全市累计认定35个特色直播电商基地,预计今年底纳入统计的直播电商交易额将突破1.5万亿元。其直观的产品展示、互动式讲解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成为网络消费的重要途径之一。与此同时,直播带货领域滋生的刷单炒信、虚假宣传等问题,也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制约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面对直播乱象,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发布规范网络销售直播带货领域不合理经营行为十项措施,严查虚假宣传、虚假广告等违法行为;制定直播带货合规指引,出台全国首个直播带货合同示范文本,厘清平台经营者与直播间运营者之间的权责关系。据北京市市场监管局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处副处长王博介绍,以数智监管强化治理,核心在于强化技术赋能。北京正以建设“全国市场监管数字化试验区(北京)”为契机,着力打造平台经济综合监管服务系统,通过首创直播电商主体全景画像,实现账号、运营主体、主播、MCN机构全链路关联、可溯可查;运用AI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对8000余家重点直播间实施24小时轮循监测,精准识别违法线索,实现智慧监管;搭建取证云平台,构建电子固证、存证、出证的完整链条,有效破解直播数据存证难题。
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催生的新型影视形态,微短剧自2023年起迎来爆发式增长,截至2024年,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突破6亿人,成为互联网内容生态构建的重要力量。但在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侵权盗版、版权纠纷争议等问题频现。其中不乏有网盘黑产通过电商、社交平台发布链接,低价兜售包含上万部短剧的网盘资源,新剧上线前即遭盗版泄露现象严重。
映宇宙集团执行总裁、总编辑夏晓晖表示,随着微短剧发展,盗版链条也在不断滋生,极大地打击了原创作品的创作积极性,也对整个行业生态造成冲击。另外,维权成本高、判赔金额低、举证流程复杂以及平台规则不一等,也是版权维权面临的难点。
夏晓晖介绍说:“我们在内部审核机制中加入了版权保护考量,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固定版权这一无形资产。同时,通过与视频平台合作,持续完善内容审核机制,借助技术手段对上传的微短剧进行版权筛查,从源头阻止侵权内容上线。”夏晓晖建议将短剧纳入《著作权法》特别保护范畴,通过加大监管力度,增强全行业的版权保护意识。
实际上,网络微短剧市场存在的版权权属不清、侵权盗版频发等问题已经受到关注。今年3月,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司指导、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微短剧和微电影工委会主办的“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微短剧版权服务平台”正式发布,标志着微短剧版权保护迈入新阶段,为微短剧产业构筑起坚实的版权保护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