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锋
新修订的《北京市食品经营许可审查细则》8月1日正式实施,其中全面取消了餐饮服务经营场所面积不得低于6平方米的要求,同时针对简单制售和自制饮品制售,允许依据操作流程适当简化设备设施、专门区域等审查内容。这些调整更贴合奶茶店、甜品店等小微企业和新兴餐饮业态的经营特点,助力经营者实现灵活高效运营。(据7月28日《中国消费者报》报道)
取消餐饮服务经营场所的最低面积要求是此次调整的一大亮点,破解了很多小微餐饮经营者的堵点、难点。以往,餐饮经营面积门槛卡住了不少人的创业需求,致使一些经营者无奈租用了面积更大的店铺,提升了经营成本。现在,餐饮经营面积限制取消了,小微餐饮经营者可以按照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经营场所,从而拥有了更大的经营场所选择空间、更强的经营灵活性和更多的经营便利。
对于小微餐饮店铺而言,此次针对经营面积的调整也是一种松绑。小微餐饮店铺对经营面积的要求往往并不高,三四平方米甚至更小面积也能开张运转。取消餐饮经营面积限制,符合小微餐饮店铺的实际情况和经营特点,有助于降低小微餐饮经营者的创业门槛和经营成本,释放其经营需求和经营活力,提升经营合规率,减少监管矛盾。与取消面积限制相辅相成的是,此次调整简化了简单制售现场核查要求,给小微餐饮店铺进一步降门槛、减负担。
当然,放宽不等于放任,简化不等于简单。餐饮小店虽然面积小,但食品安全同样不能马虎。此次调整取消了餐饮经营面积限制,但保留了食品安全的必选项——洗手消毒要有,食品贮存要规范,工具清洁要达标……这些关键环节一个都不能少。审查人员还会通过现场核查检查专间是否配备相关设备设施以及是否满足食品安全要求。如此,该放开的放开,该管住的管住,既给小微餐饮提供了更大生存空间,又守住了食品安全底线。
揆诸现实,很多城市都有不少面积几平方米的“苍蝇馆子”,这些小微餐饮贴近人们的日常需求,丰富了市场业态,提供了特色饮食,也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给小微餐饮提供合理的生存空间,就给更多人提供了通过小本经营谋生的机会,给市井经济提供了更多烟火气,也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多便利化选择,实现多方多赢。
北京市取消餐饮经营面积限制以及采取的相关配套措施,既解决了小微餐饮经营者的实际困难,又保持了必要的食品安全监管压力,体现了精细化治理思维,具有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就业创业、呵护民生的积极意义。这样的政策调整多多益善,各地在市场准入、市场监管以及其他城市治理环节同样可以针对不同行业、不同业态的经营特点和实际需求,制定更灵活、更务实的规则,在兜牢食品安全底线、安全生产底线、经营底线的基础上,取消不必要的限制,让大大小小的经营主体各得其所,能够更轻松地经营,让消费者的生活更加方便。